雖然是太子監國,但太子并不甚勤勉,于國事一道上,更是有些憊懶。每次東宮商議事情,大家都習慣了在太子面前走個過場,而是轉頭詢問皇太孫的意見。
這位皇太孫有真才實學,在他們的心里,要比太子更適合做下一任儲君。但從大景往前數,歷朝歷代沒有這種先例,直接越過自己兒子,而冊封孫子做太子的。
好在太子雖然不勤勉,但沒什么壞心眼。他本來就不喜歡處理國事,有兒子在旁邊幫忙,他恨不得把手上的事物全都交出去給兒子管。
可如果他這么做了,御史臺那些老頑固肯定該上折子說他不合規矩了。他最煩那些人叨叨叨,所以表面上這事務還是要處理的,但他把兒子叫過來一塊兒議事,那他就不用怎么管事兒了,肩膀上的擔子一下子就輕松了。
不知景帝是不是知道這個兒子的性格,特地讓李凌堯協助太子監國。反正太子對于皇上這個安排很高興,他兒子比他能干多了,他有這個自知之明。
兒子比老子出色,放在帝王家,他這個位置的人容易心生妒忌。但得益于他的性格所使,他與別人的想法并不相同。兒子能干幫他分憂,這是好事啊
其實他不太喜歡當這個太子,要遵守的規矩也太多了。要是能做一個閑散的王爺,每天想干什么干什么,無拘無束,多自在啊
可偏偏父皇把他封作太子,無形中給他套上了一層枷鎖。好在他有一個出色的兒子,要不然他這個太子做的才沒那么輕松呢
于是東宮議事的日常是,太子那把人都叫過來,簡單把事情一說,他就不吭聲了。然后靜靜聽著下面那些人跟自家兒子你來我往的商議事情。
日常出現的對話最多的是
下面的官員“bababa,太子您覺得如何”
太子轉頭問兒子“堯兒啊,你怎么看”
這時候大家就會齊刷刷的看著李凌堯,等著聽他的意見。
這種情況他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反而覺得更好。皇長孫機敏果決,處事不驚,有這樣的人當領導,底下的人辦起事來心里也更踏實。
此時東宮的議事大廳,下面就有官員說起了宋聲被封為北棣巡撫一事。
“長孫殿下,這位宋大人年紀輕輕就坐上了巡撫的位置,可見皇上對他寄予厚望。前些年他都在肅昌待著,咱們的人沒查到他跟敬王府的人有所牽扯。但以后可說不定了,這個巡撫的位子讓他撿了個漏,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他。這敬王府說不定就動了心思呢。”
李凌堯端起杯子喝了口茶,語調緩慢道“你怎確定,這個巡撫的位子是他撿漏得來的”
“這咱們的人跟敬王的人當時急于把這個位置安插上人,動作有些明顯了些。陛下應該是有些不悅,這才換了個與咱們雙方都不牽扯的人上去。這難道不是撿漏嗎”
李凌堯看了他一眼,這人怎么是個一根筋呢,看來腦子還不太夠用。
這宋聲有沒有真才實學,是個怎樣的人,他早就知道了。早在他去肅昌之前,他就與他接觸過。那時他就知道,皇祖父對此人很是看重,大有培養之意。他是瘋了才會招攬皇祖父看中的人。
李凌堯心里很清楚,宋聲是他皇祖父特地培養的保皇黨,以后不管誰坐上皇位,他一定是堅定不移支持坐上皇位的那個人,說的再通俗一些,那就是為江山社稷培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