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了,即將迎來秋收,也就是在最熱的時候,老百姓們才會受到最豐厚的果實。
農民永遠是受最大的累,種地的苦,是上面的人無法想象的苦。
然而就是這種苦,老百姓們想要風調禹順,年年的享受,都是無法實現的一種奢望。就比如今年已經確定了天啟朝大部分地區,要比往年干旱的多了。干旱最嚴重的地方,已經徹底的沒有了希望。
江南等地,因為水系發達,哪怕是沒有降太多的雨水,老百姓們勤勞能干,自己挑水,澆灌莊稼。
雖說不能像往年一樣豐收,好歹糧食能收割,不至于淪為顆粒無收。
而顆粒無收的地方也有不少地區,比如邊境地區,真是顆粒無收,本來此地就相對于其他地方干旱。
天啟朝很大,有十三州之地,風調雨順了十幾年,好像都讓眾人忘記了發生災害的時候了突然間到來的干旱,而且是全國范圍內的干旱,讓眾人都措手不及。
對于懿光帝來說,在以往,幾乎每年都會有地方出現災害,但是他根本就不發愁,因為天啟朝很多地方都在豐收糧食,隨便撥點糧食就能鎮壓下來災難。
懿光帝不在意,對于他來說整個王朝很大,每年都會死點人,今年只是相對的死的人比較多一點而已。
全國范圍內送上來的奏折,懿光帝看了又看,就發現大多數地方都是在求助。
在御書房,看奏折的懿光帝,對于很多官員只會哭窮哭訴請求支援,恨不得直接把他們的腦袋擰下來。
呵呵,真當朕是神仙嗎,全國都在減產,讓朕變出糧食來嗎一群蠢貨,平時的時候享受榮華富貴,一遇到災難的時候,竟然穩定不住局勢
“下一道圣旨,通知所有的知府,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出現了暴動,有災民涌向京城,災民到處亂走
朕就摘了他們的腦袋,一群蠢貨,明年會試,朕會重新選舉一批官員,頂替這些蠢貨。
懿光帝罵罵咧咧,看了幾個奏折之后直接就扔掉了,因為他知道剩下的奏折全部都是在求情而已。
馮太監恭敬的遞上涼茶,懿光帝一飲而盡,心情才好一點。“陛下都怪這些官員,一點都不懂得為陛下排憂解難。”
馮太監多說幾句話,確實是哄的懿光帝舒服了很多。
懿光帝現在是真的聽不了一點點逆耳的話,原來的時候,他還有一副千古名君的樣子要求自己。但是好像自從放低了要求之后,懿光帝就發現這日子過得是真好。
身邊也沒有個別的大臣,不顧生死的各種建議,耳根子都清靜了很多。
以往出現這種事情,很多閣老恨不得直接罵的皇上茶飯不思,讓他趕緊干活。
現在要是葉閣老還在,肯定要逼迫著皇上寫罪己詔,或者是讓他趕緊停止自己的私欲,為全國做表率。
比如控制皇宮中的節儉,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皇宮還是這么浪費,可想而知,這種事情傳出去之后,讓全天下的老百姓怎么想
不想造反的老百姓,也想造反了
畢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也想過好日子,但凡能活著,老百姓就不會鋌而走險。
但是一旦是沒有任何活路了,老百姓們還管什么誰是皇上,什么敬畏之心,餓死事大,失節事小。
總有一些反骨之人,抱著我不能活,那大家都別活了的心。懿光帝可能是做的皇上比較久了,大權在握的時間,朝廷一直非常的穩妥。
可能是因為一直壓制他的官員們,都是名臣中將,有時候他都不得不退步,導致懿光帝不能肆意妄為的做任何事情。
稍微做點出格的事情總是有官員提醒,或者是在朝堂上,直接恨不得撞死在柱子,用來警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