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聲滔滔流淌,嬰兒墜地啼哭。
子時三刻,陰陽交融,此子命數非凡,待到他長成,可到清風觀尋我。“半卷道德經與你。”
阡陌鄉村,草屋潦倒,六歲的張君寶撐住一條腿的破凳子,大眼黑白分明“娘親,我餓。”劉三娘捧出盛著野菜的大海碗,野菜烏漆麻黑做一團,混著草根樹皮。
娘親,你也吃。
瘦骨伶仃的母親手掌粗糙,摸摸娃腦袋“娘不餓,你多吃,長身體。大師說了,你以后會有大本事的。
張君寶懵懵懂懂。
懵懵懂懂的小徐也聽不懂,澀口難嚼的野菜也入了他口。他惡心反胃,卻看見臉蠟黃的劉三娘在偷偷吞咽口水。
七歲的張君寶看著空蕩蕩的破敗牛棚,雜草叢生的村子土路外一群人倉皇而來。他們恐懼地呼喊著什么,張君寶好奇,豎起耳朵聽“元廷跟起義軍打到東宜城了。”
“九叔公,快跑,韃子又要征兵了。”
元軍馬上就來。
張君寶母子被迫跟隨大隊伍逃荒,一路南下。
小徐與張君寶共感,孩童迷茫的恐懼疲憊與場景畫面融入,讓小徐身臨其境。
他置身遠古的封建時代,用雙腿丈量大地,見兵就跑,見匪就跪,吃樹皮草根,求天求地,望得一安身之地。
烈陽炙烤大地,張君寶嘴唇皸裂干澀,黑駿駿的小臉麻木冷漠。
累,好累。
走著走著,牽住張君寶小手的粗糙手掌慢慢放松,垂落。
不
不要
小徐知道將要發生什么,他眼眶泛紅,隱隱從心底生出抗拒和絕望。替張君寶絕望。
娘、娘親張君寶茫然拖住摔倒在地的母親。
劉氏瘦到脫了相,眼下青黑,嘴唇皸裂,青白臉若死人,恐怖難看。她咬牙使勁,臟污指甲扣進
張君寶肉里去泰元山,清風觀尋徐清子道長,說你是牛頭村張姓子,生于庚辰年二月初九,子時三刻,他定會收留你,保你平安長大。
“孩兒,記住了”
劉三娘聲音嘶啞凄厲似惡鬼,麻木的張君寶突然崩潰,匍匐哭求“娘,你別走。”娃,好好吃飯,好好長大,好好活下去。
劉三娘死了。
有好心的流民草草卷了張席子,替她插上木牌,簡當墳頭。失去庇護的張君寶混進流民小孩堆,卻被更大的孩子欺負。“不要搶我的東西。”
張君寶死死抱住母親留給他的遺物,被拳打腳踢踹進泥潭里。
你沒事吧
大孩子們泱泱離去,有個小乞丐扶起張君寶。兩個差不多大的孩子扶持著,吃草根樹皮到泰元山。
總算到了。小徐熱淚盈眶,他仿佛就跟在張君寶身邊,重重艱辛過山淌河。
道長是什么職業
有錢人嗎會給別人養孩子孤兒院院長不然,三娘干嘛諄諄教導,臨死前讓孩子去道觀。
小徐期待著,卻變故突生,官兵強征流民,牙人搶流民販賣。苦難總是降臨在苦難的人身上。
兩個孩子失散了,抱著道德經的小乞丐孤身一人尋到清風觀。祖師像前,著對襟道袍的老道長白須白眉,盤膝打坐。
他垂眼看惴惴不安的小乞丐“福生無量天尊。”
你從何方來
“道長,請您收留我。”惴惴不安的小乞丐三跪九叩。“你從何方來”
小乞丐咬牙,掙扎后抬頭,求生欲熊熊灼燒“我從牛頭村來。”
鶴發童顏的老道長深深望小乞丐,合上雙眼,掐算一番“罷,留下吧。”
“啊啊啊”小徐要氣死了。
小乞丐張君寶還在著急尋找失散的同伴,擔心他出事。“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