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后,劉興學和鄧海信滿腹激昂,高談論闊。
“我已經找到了方向我想學建筑,從省城來研究暖棚的專家說我有天賦”劉興學眼睛里滿是理想的光,“親自設計一座建筑,看著它一點點落成,我一輩子都不會膩。”
劉興學又期盼地問鄧海信,“你要學建筑嗎沒準兒我們還可以繼續做同學”
鄧海信猶豫片刻,還是想要遵從內心,抱歉地搖搖頭,“我其實對水利更感興趣”
劉興學有些失望,但很快情緒就昂揚起來,“沒事兒,我們都有目標,前途是光明的。”
鄧海信笑著點頭。
劉興學轉向林海洋,問他想考什么專業。
林海洋從信中抬起頭,肯定道“機械。”
三個人對未來都很明確。
劉興學興致勃勃地暢想“那我們以后一個是建筑工程師,一個是水利工程師,一個機械工程師了”
“你們猜莊蘭和蘇麗梅想學什么專業”劉興學猜測,“我覺得可能是師范。”
林海洋和鄧海信都點頭贊同。
鄧海信問“那傅杭呢”
“還用問,他肯定學物理。”劉興學語氣嫉妒,“我們有可能考不上,他完全不用擔心,頭腦聰明,知識儲備也多,將來沒準兒是大科學家呢咱們都是師,他是家,層次都不一樣嘍”
林海洋維護傅杭,懟他“高考都不看出身了,職業更不分高低貴賤,師還是家,不都是國家的建設者,你這思想覺悟不太進步啊。”
鄧海信傻樂道“工程師,也挺好了”
工程師聽起來就很美妙,劉興學也不跟林海洋爭辯了,三個人充滿對未來的希望,眼睛放光,嘴角上揚。
胡和志在旁邊格格不入。
他們語氣中透著一股奇異的自信和張揚,像是想學什么就能考上。
胡和志聽著不免焦躁,也有點兒后悔。
他們是最后下鄉到趙村兒大隊的兩批知青,那時候胡和志已經結婚,跟劉興學、傅杭他們的接觸不多。
后來趙柯出頭,他帶著情緒,根本不屑于像他們一樣跟隨趙柯的步伐。
對一個年紀比他小的女青年低頭,在他看來,無異于自貶,他也不愿意承認,他不如趙柯,不如傅杭他們,甚至不如村子里的鄉下人。
因為這些復雜的心情,這兩三年,他游離在趙村兒大隊的知青圈子外,也游離在趙村兒大隊之外。
其他人在不斷學習,都有事情做,都找到了目標,都在實現著自我價值,只有他,在村子里消磨完又在酸菜廠里消磨
他雖然也在看書學習,但進度跟其他知青差了一大截。
趙柯想盡辦法從各處找了很多書和資料,甚至安排知青們跟更專業的人深入學習。
傅杭和林海洋在省城拖拉機廠學習過,他們能裝農機裝發電機;劉興學和鄧海信接觸到了省城大學的老師;連大隊的社員都有發展機會,趙萍萍去首都培訓、當畜牧站站長,趙蕓蕓、潘翠蓮跟人學會計
“胡知青,你以后想學什么”
劉海洋問。
胡和志仍然放不下老知青的架子,“我不像你們年輕,敢想,我只要能考出去就行,不過沒看到結果之前,說這些太早了。”
這話說得有點兒掃興,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鄧海信道“還不知道高考重點考什么,咱們整個大隊也沒有幾本高中課本,不一定能考上”
知青下鄉,帶課本的極稀少。
他們幾個人都沒帶。
胡和志抑制著嘴角的笑。
他帶了課本,但多一個人學習就多一個人競爭,他不想分享,也不想讓人知道,便刻意引導“趙書記高中畢業,肯定有課本,傅知青有嗎”
“傅杭沒有。”林海洋最清楚,“他學得東西很深奧。”
“那可怎么辦呢復習資料肯定很緊缺”胡和志故作擔憂,頓了頓,又故意道,“不過傅知青要是肯教你們,你們考上的機會肯定更大吧”
三個人面面相覷。
這時,傅杭回來,跟他們打了個招呼便直奔他的柜子。
宿舍集體合住,余三舅打了一個巨大的柜子,分成多個格子,供他們使用,可以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