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目和領頭的員外,被處以了腰斬。
而其他的涉案幫眾,都是徒刑。
就是剝奪自由,監禁在一定場所,強制勞動。
大宋的河北有大坑要填,燕京路有關隘在修建,而奉圣州有軍堡民堡在起,而河東路在重建太原城,就連關中,何栗在那里也需要人手,理清大宋常平倉貪腐,重建常平倉。
所以,官家現在很缺人手,這么多人直接砍了可惜,不如在弓弩的監視下,為大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官家,共計收監一萬余眾花臂。”李綱俯首說道。
大宋的刺青文化盛行,刺青又名花繡,雖然在各種演義里,刺青看起來很拉風。
但在這種行為在大宋,并不為大眾所接受,在大宋的科舉制度中,在科舉考試中,檢查是否夾帶小抄的時候,會檢查花繡,大宋官場,明確不接受紋身者。
而在大宋的主流中,臉上刺字,更多是一種刑罰,賊配軍就由此而來。
李綱說的花臂,就是涉案幫派人員。
“全部都送到河北路填坑吧。命人看好他們。”趙桓嘆氣,任何制度的變革,怎么可能沒有流血者,這個流血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敵人。
“還有一事,臨安那邊,童郡王送來了不少崔家涉及與金國回易的贓物。童郡王對崔家有懷疑。這是童郡王的札子。”李綱從懷里掏出了一份札子,也不知道該不該遞上去。
趙桓令趙英把札子拿了上來,看了半天,嘆氣。
“童貫是太上皇的忠仆啊。”趙桓嘆氣。
童貫之所以將這件事捅到了汴京,而不是讓趙佶處理,目的是讓趙佶多過幾天舒心日子。
趙佶手中的禁軍正在潰營,還發生了嘩變,趙佶對禁軍的統治力已經趨近于無,這一切趙佶并不清楚。
而趙佶知道崔家之事后,大概會讓童貫領兵十抽一的再執行一次焦土政策。
宣和三年的焦土政策,能夠貫徹,是因為趙佶是大宋的皇帝,一言九鼎,攜大兵而為之。
而且這個大兵,是大宋西軍。
現在呢?趙佶已經做不得這種事了。
因為趙佶手中的兵乃是大宋禁軍,而不是西軍精銳。
肆意妄為的結果,就是激起民變。
潰營、嘩營已經岌岌可危,如果真的激起民變,那趙佶恐怕連活著回到汴京的機會都小之又小。
所以童貫選擇獻上湛盧劍,乞求趙桓解決崔家之疑難。
趙桓看了一眼趙英,自己這個入內內侍省的都知,除了會伺候人,其他什么都不會。
“趙都知,今天晚上吃什么?”趙桓一看到趙英,就覺得肚子有點餓了。
其實趙英這樣挺好的,太監干政最后的結果,根本沒有一個好下場,幾乎都是身敗名裂。太監無后,也沒人給他們反駁一下。
每次朝堂更迭,大家都罵女人和太監。大抵如此。
“黎凍牛肉酥。”趙英老老實實的回答道。
趙桓對李綱說道:“李太宰留下來一起用膳吧。”
“趙英別的不會,這燒菜,絕對是把好手。”趙桓笑著說道。手中不停的拍動著童貫的信。
這趙佶該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