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侍郎李彌遜也站了出來:“官家,臣同意孫少卿的說法,咱們大宋家里也沒有余糧呀,連年用兵,民事沒有凋零,全仰圣德恩照四方。”
“若是往常年份,官家彰圣恩德四方,那臣勒勒褲腰帶,還能湊出一點。但今年萬萬不行,江南水龍濤濤,水疫弄的人心惶惶,此時救西夏等同于將大宋百姓烈火烹油。”
戶部侍郎中想了想也站了出來:“臣附議。”
趙桓伸手示意他們不要再言,對著欽天監的姚舜輔問道:“不知道姚少卿以為如何?”
姚舜輔是欽天監少監,也是第一個跑到皇帝面前說恐有蝗災之人,趙桓更想聽聽他的意見。
姚舜輔扶著自己白羊須,想了很久,才站了出來說道:“頂多給他們一份《除蝗疏》,再多的,臣以為還是要督促秦鳳路總管、永興軍路的諸軍門,嚴防蝗災入境才是正理。”
趙桓將目光看到了李綱,眼神中也帶著征詢的意見。
李綱搖頭說道:“臣覺得姚少卿的說法很對,西夏人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
趙桓又巡視了一圈,笑著說道:“大秦長公主安娜公主在京游學,朕從長公主那里聽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這“故事”兩個字一出口,朝臣們就面面驚懼!
明明大家都和和氣氣,朝政也沒有泥潭,對外征戰也十分順利,歌舞升平、海晏河清,官家怎么又重操舊業,講起了故事!
難不成官家想救西夏,講一講那唇亡齒寒的故事不成?
趙桓看著朝臣們的表情,就知道之前魯迅的兩個故事,把朝臣們戳的太過痛苦。
他笑著說道:“說的是寒冷的冬天,回家途中的農夫,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農夫用體溫把蛇救活,蛇就一口把農夫咬死了。”
“當時就覺得這故事有趣,現在想想這西夏不就是這條蛇嗎?”
朝臣們這才松了一口氣,這個故事和子系中山狼,自壽白眼狼都表達了一種道德觀點。
這也不難理解,論語中就有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朝臣們才徹底放下了自己的擔心,大宋皇帝仁善之名四海揚,他們很害怕自己的官家拉不下臉面來,為盛名所累,好在大宋皇帝沒有為了維護那所謂的臉面,做出損己利人之事。
朝議還在繼續,每天都是如此,吵吵鬧鬧,最后統一的意見。
這些朝臣們代表著各方的利益,商量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最終由皇帝親自拍板決定。
而此時的東宮之內,皇家學院的大學舍里,太子少傅李光,正在講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皇家學院的課程,當然是精挑細選的內容。
趙諶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娘親和姨娘有了身孕的事,并且他的母親也提前打了招呼,趙諶自己也明白了他的定位,未來就是一個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混吃等死的大宋親王。
而且他也聽他的大伴說了,這兩天朝議,有些朝臣就在勸官家盡早封自己王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