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完全是為了打擊邸店一等豪商的影響力而存在。
淮南陳家與官家的內帑在高麗爭利,讓李綱看到了一等豪商們的恐怖影響力!
眼下一等豪商們還能控制,畢竟天底下最大的商賈,就是官家的內帑產業。然后才是以國帑為核心的國帑產業。
但是這依然讓李綱耿耿于懷。
他的目的,就是分化邸店一等豪商的影響力,若是在高額稅務的壓制下,能夠將邸店一等豪商分而劃之,與當年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削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皇權的衛道士,他堅決抵制一切可能影響皇權的存在,因為在他心里,官家一直反復提及的對皇帝的限制,在商量之初,就會被李綱堅決否定。
他是為了維護秩序,而趙桓也順勢同意了李綱關于進一步推動商改的措施。
當然對邸店不入流的商賈的扶持的稅收政策,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抱著共同富裕的偉大夢想,一個抱著分化邸店一等豪商影響力,對秩序的維護。
殊途同歸。
而對于一等豪商并未不是僅僅一向分級收稅制度,還包括了反壟斷的法案,具體的條文,李綱還在摸索,但是蔡京已經在李綱之前,對反壟斷之事,趟出了巨大的一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綱站在蔡京的成果上,進一步的推動了反壟斷的產業的規范。
方臘的起義,因為江南地龍翻身,大地震這個天災導致的民無定所而起,其實根本的還是趙佶越過宰相和六部,直接對江南兩地鹽政做出了干預,這導致了方臘起義在江南、兩浙有了群眾基礎。
而蔡京在之后的政策修改中,對趙佶的政策展開了撥亂反正。
趙佶的做法是發行鹽鈔,以鹽為本位制度,發行的鹽鈔上,只標明了鹽的價格和數量,沒有期限。
這就造成了鹽商們把鹽鈔買回去之后,邸店各地鹽商坐到一起,手持鹽鈔,商定價格,囤貨居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鹽價。
這有點類似后世期貨的金融工具,在大宋導致了食鹽價格飆升,從過去的十五文可購買一家五口半旬用鹽,直接飆升到了三百多文。在方臘起事之前,鹽的價格還在飆升。
但是鹽工和鹽場們,還是按照朝廷定制的價格出鹽,甚至因為出鹽陡降,出現了鹽場鹽工大范圍的失業。為方臘的百萬起義軍充實了青壯年成丁。
宣和四年之后,蔡京瞞著趙佶,對鹽政修改,做出了鹽引。
蔡京改革之后的鹽引,分為長引和短引,長引銷外路,短引銷本路。最關鍵的是,蔡京推出來的鹽引,這玩意兒是有期限的。長引一年,短引一季。過期廢除,嚴格限定運銷數量和價格。
將市場從邸店一等豪商的壟斷經營,重新糾正成為了自由貿易的競爭,在江南人口在十抽一屠令的情況下,大宋的鹽價反而開始穩步下降,眼下鹽價已經恢復到了崇寧年間,十五文鹽半旬左右。
所以趙桓對蔡京這個人的種種政策非常感興趣,正如他臨走的時候,說的那樣,蔡京和官家越看越像。
官家在做的,想做的,蔡京都走在了前面,并且頂著趙佶的壓力,做的相當的不錯。
可惜,蔡京再有才,政策再多,自大學士陳東上書炮轟蔡京為大宋六賊,蔡京已經被釘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位列奸臣無疑。
否則就只能把趙佶釘在恥辱柱上,極限一換一,根本不可能操作。尤其是蔡京、蔡攸客死潭州之后,朝中無人,自然再不能有人給他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