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撲買制度的廢除,是大宋皇帝從河東歸來之后,推出的第一個政策,表面上是增加大宋的稅賦,實質上是大宋將自己的觸手伸向最基層的一個政策!
稅務稽查隊和縣尉兩只隊伍,就是官家對基層控制的工具!
這時候唱反調,是跟大宋皇帝唱反調!那就不是對戶部極為不利了,是對腦袋極為不利!范嵊這個時候,再語出驚人,下場將會極為凄慘。
這種時候,就應該閉嘴!聽李綱和官家奏對,理會圣意就是。
而且這種大事,早就在圓桌會議上商量過了,李彌遜也出席了圓桌會議,對官家和李相對于撲買制度的改良非常滿意。
而且圓桌會議上,已經涉及到了君權和相權之爭,范嵊這個時候說話,存在被官家泄憤的可能。
范嵊也不蠢,稍微左右看了看,乖乖的揣著手,坐在椅子上,等著聽課。
李綱清了清嗓子,說道:“官家,臣以為一些不太重要的產業,尤其是涉及民生之類的產業,一味的強調國帑和內帑獨占,對大宋不利。比如眼下塘口,大宋朝堂大包大攬,顯然已經力有未逮。”
“天下之民萬萬計,全包全攬,也不現實,臣以為若是能夠放開民生相關的產業,僅在煤、油、鹽、鐵、礬、路等國之根本上,堅持國帑和內帑持營,方為正途。”
李綱說完之后,朝堂陷入了安靜之中。
君權和相權的沖突終于出現在了朝堂之上,只不過和朝臣們想的不同。
李綱不是為了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和大宋皇帝起了沖突,和金、蒙兀、漠北諸部、克烈部、西夏、西域的征戰還在繼續,這個時候把官家圈在籠子里,李綱又沒有失心瘋。
李綱這段話最主要的還是堅持了在圓桌會議上的意見,堅決將國帑和內帑并列提出,對國之根本的一些產業的控制,內帑也要在其中占有較為重要的比例。
這讓趙桓有些頭疼。
皇帝昏聵是中原王朝快速衰亡的主要誘因,也是限制無數良臣展示自我實力的掣肘,趙桓關于撲買制度改良上,并未提起內帑在國之根本上的控制權,目的就是削弱君權。
李綱覺得大宋皇帝是個明君,完全沒必要削弱君權,反復將國帑和內帑并列。
趙桓沉思了良久,最終是點了頭說道:“那就依照李相所言,就這么辦吧。”
趙桓最終還是選擇妥協。
其實就這件事,趙桓也和李綱交流過,李綱覺得大宋正在急速的擴張期,短期內,這種擴張期還不會改變,至于官家擔心的君權太盛,是擴張期的皇帝必然存在的現象,等到處于穩定的時候,再限制不遲。
趙桓其實已經做出了對限制君權的若干建議和規劃,這在限制內帑規模的第一步,就被李綱硬頂著給懟的進行不下去,后面的若干規劃都化作了泡影。
趙桓拋出了下一個議題:“西夏蝗災終于有了端倪,李仁友,也就是現在的西夏王,給曹賢妃寫了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