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都護府的鹽田每月可出產幾十萬貫的山鹽,這些山鹽和西夏境內的青白鹽貿易,就是永興軍路的底氣之一,若是官家出面鼓勵軍隊參與所謂的公司,就是將大宋軍隊推向藩鎮。
這對大宋文臣來說,就是底線,這也是大宋朝立國的根基之一。用李綱的話說,就是:【軍屯營造,此乃亂政,臣不奉詔。】
這一點上,和后世某位大賢說軍隊不得經商,有異曲同工之妙。
趙桓想明白之后,也是一身的冷汗。
為什么資本主義在中原王朝沒有生存根基,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就會從上到下被掐死?
沒有軍隊保護的資本,就是一堆堆的錢組成的肥羊,壓根無法進化到戰爭金融資本的地步,進行自保。
所以只有萌芽,沒有成長,更別說開花和結果。
為什么趙桓閑的沒事干,提出這種殺雞取卵的政策?
其實和之前塘口遇到的瓶頸相同,大宋印錢的速度,已經趕不上大宋發展的地步,導致大宋朝出現了錢荒。
韓世忠對優先配給山海軍的板甲護具、神威鎮遠大炮真的沒有任何的意見嗎?
說到底,還是大宋的銀錢現在有些不太夠用了,沒有足夠的錢來滿足市場的貿易,民間再次陷入了錢荒的窘境,沒辦法進行投資,甚至在一些邸店內,出現了一定的惡性通縮。
這讓趙桓極為撓頭,他沒有處理這方面的經驗,還有發展速度太快導致錢不夠用的事真的存在嗎?
他已經竭盡所能的壓榨倭國供給白銀了,可是白銀依舊不夠用。
兩個辦法,小幅度的開放大宋銀莊的印錢發動機,定量超發一定比例的銀票。
第二個辦法,發行一定的代幣,收回百姓手中的銀票,再投入整個大宋朝。
現在擺在趙桓面前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有限開放印鈔機。第二條路,發行國債,收回百姓手中銀票,二次投放。
一時印錢一時爽,一直印錢火葬場。
趙桓看著兩條路就是一陣撓頭,左選選,右選選,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涉及到了他的知識盲區。
發行代幣,發行國債,屆時百姓會拿著債券到大宋銀莊,兌銀或者兌換銀票,這法子壓根就是飲鴆止渴,屆時再次爆發錢荒,通縮的規模會比眼下更加嚴峻。
印錢?
趙桓嘆氣,他倒是想印錢!
可是上任皇帝趙佶,生生把大宋錢引制度給玩爛了,將大宋朝廷的信用完全透支,大宋銀莊為何不能超發?還不是在恢復大宋朝廷的信譽?
“都怪李綱!”趙桓將手中的鵝毛筆一扔,甩鍋給了李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