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界東邊,有一座千年古剎。
至于古剎的歷史要向上追溯多少年,則無人可知。古剎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問心寺,而問心也成為里面僧人追求大道的最終目標。
里面的僧人經常下山,凡人對此也很崇敬。
當然不是因為僧人口中澀晦的佛語恭敬,而是因為問心寺的大齋節。
人族東方多險地,唯有問心駐其中。
和人族其他地界不同,東方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在這塊沒有營養的土地上,殘存的人們生活很艱苦。
為此,作為東方最龐大的勢力,問心寺每年要舉辦很多次大齋節,以提供大量食物和物資援助人間。
問心寺。
古剎背靠大漠,終日黃沙圍繞,如果遇到大風,這座古剎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可能里面的僧人對外表很不注重,所以遠觀古剎更顯得蒼老和破敗。
清晨薄霧,偶有蟲叫。早起的僧人敲響晨鐘,迎來了新的一天。
今天是大齋節,要持續很多天。至于哪天結束,要看遠去的僧人們何時歸來。
和北冥北洋不同,東方的物資很稀少。大多數僧人都會穿過大漠,進入大漩渦尋找物質和水源。而這些僧人只會留下一小部分提供問心寺正常開銷,剩余部分會在大齋節這一天無償送與東方的凡人。
對于廣袤的土地,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千年來問心寺一向如此,也就成為一種儀式和習慣。
天還沒亮,問心寺門口就聚滿了人群。其中忙碌一夜的僧人聽到晨鐘,才總算松了一口氣。
不過他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所以大多數僧人倚在墻邊小憩片刻,以便保持體力應付大齋節過后的工作。
他們要清掃寺廟門口,并把被褥送回古剎。因為寺里的僧人一夜未睡,把全部的被褥送到門口,以解凡人寒風之苦。
鐘敲三聲,叫醒了沉睡中的人群。
然后又敲三聲,提示大齋節開始。
到了最后,晨鐘再敲。主持以及其他長老遙望天邊,伴著鐘聲三響和人群的騷動,迎接在黃沙中隱現的僧人。
“阿彌陀佛,一路安好。”
主持雙手合十,低頭示意。其他僧人也低吟此句,恭敬有加。
和僧人不同,人群雖然也充滿尊敬,但目光大多停留在天空中,因為天空上的物資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娘!你看!苦行僧!”
有孩童剛剛清醒,指著遠處的黃沙高喊。
“要叫活佛。”
婦人把凌亂的頭發別在耳后,把孩子靠在身旁輕語。
活佛是凡人能想到最高規格的稱呼,因為苦行僧真的很苦。
問心寺從來不會遮掩什么,如何來便如何去。苦行僧作為問心寺最中堅的力量,游走于東方最危險的地方,活佛稱呼也恰當。
這次帶回的物資很多,人群看著天空上的陰影目光越發明亮。
但這次回來的僧人很少,主持長老和門下僧人臉上哀思更濃。
大齋節是東方居民最歡樂的節日,也是問心寺最難過的節日。昨天一夜,僧人洗干凈塵封的白色佛袍,今天也派上用場。
此刻望著越來越近的身影,僧人臉色沉重,默念《塵世超生經》。
這次苦行僧回來有二十一人,為首是一名年歲尚高的老者。
老者頭頂戒疤,面容枯槁,但行走之時龍行虎步,大開大合。
他的佛名叫行樂,是問心寺羅漢之一。
行樂,行樂,及時行樂。當上一代羅漢賜予這個佛名的時候,也變意味著行樂羅漢這一生快樂會很少。
問心寺每一位僧人都修習一種叫《凡事輕》的命訣,威力不大,但作用很大。此時行樂羅漢頭頂一片黑云,里面便是使用凡事輕升空的物資。
里面有水,里面有木,里面也有肉。
問心寺不提倡開殺戒,但只對苦行僧開放。因為后者雖然不吃肉,但東方千萬凡人需要吃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便是苦行僧最好的寫照。
去時五十人,回時只剩二十一。
當行樂羅漢和其他僧人放下物資時,終于有僧人忍不住小聲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