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里來
“你巡山一年穩穩的就有近小一千塊錢,這么好掙的錢你不掙,你要出去要飯”江大伯是怎么都想不通,要飯要真那么掙錢,所有人都去要飯了,還輪得到你
江爸也是想不通,家里債都還完了,日子眼看就好過起來了,你怎么想著不去巡山,出去要飯
江爺爺抹著眼淚說“山路濕滑,我年紀大了,哪天在山上滑倒,死在山上都沒人知道,趁著我現在還能動,我想去吳城,陪檸檸兩年。”他說“這個工作,你們兄弟倆哪個想要,就跟我到大隊部說一聲,若是都不想要,那我就跟大隊書記去說,讓他收回去了。
大隊長一般都管著一個大隊的生產工作,像守林員工作的事情,一般都是大隊書記在負責。
江大伯是泥瓦匠,九十年代正是各個村子建樓房的高爆發期,江大伯每天帶著自己三個兒子,活都接不過來,又怎么會要江爺爺這巡山的工作
江爸在外地打工,夫妻兩個一年掙的錢比巡山多多了,他自認自己還年輕,還想搞個采石場之類的大事,又怎么會愿意接手守林員這樣養老的工作
可他們也不愿意江爺爺放棄這么穩定的工作。
在農村,有這樣一份有著固定工資的工作,除了小學的老師,那真的是沒有別人了。他們是真不解,老爺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突然就不想干了。
江爺爺真下了決心,做事反而快了。
他在確定了兩個兒子都不想要這份工作后,又去問了他的弟弟。
江爺爺的弟弟比江爺爺足足小了十二歲,他們的父親在叔爺爺出生后沒多久就去世了,是江爺爺小小年紀就又當父親又當哥,將江叔爺爺養大。
只是在養到他十六歲后,已經嫁過來的江奶奶就不愿再養著江叔爺爺,將叔爺爺分了出去。那時候叔爺爺也長成,能夠自己掙工分養活自己了。
后來叔爺爺不知怎么,和來他們這里下鄉的一個女知青看對眼,結了婚,叔奶奶不知是不是和她娘家那邊斷了親,這么多年都沒有回去過,也沒有跟娘家那邊有過來往,和叔爺爺結婚后,也不和江奶奶這邊來往,像是憋了口氣般,只一心培養兩個兒子,培養出村里第一個大專生。
那年代的大專生可了不得,國家還包分配工
作呢,分配到他們鎮上當了個小學老師,后沒到一年,就被調到吳城中心小學去,娶了吳城中心小學校長的女兒,分了房子,落戶在吳城,不論是過年過節,都不再回來,就跟入贅在他岳父家了一樣。
江家人都生的好看,叔爺爺的大兒子也不例外,因為從小沒做過什么農活,又遺傳了江家人的白凈,年輕時看著白白凈凈滿臉書生氣的人,誰都想不到,他會做出再也不回村看看的事。
他不回來,叔奶奶也沒說過什么,又繼續一心培養小兒子。
叔奶奶的小兒子,只比江松大六歲,大學剛畢業,被分配到了距離吳城還要遠,遠到在省城近郊的一個鎮上當了小學老師。
后來這個鎮被劃分到省城,成為省城下面區的一部分,小叔叔的待遇自然也越來越好,娶了他們同一所小學的老師,夫妻倆倒是沒有分房,而是靠兩人的積蓄在那里買了房子,誰想他們這地方后來居然被劃分到省城去,他們也成了省城人,定居在省城。
說來,江家還真是一脈相傳,不管是江叔爺爺生的兩個兒子,還是江爸生的三個兒女,除了江柏還愿意留在老家,陪伴父母之外,剩下的兩個兒女,都一個跑的比一個遠,反正只要是念書考出去的,全部都像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