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五胡亂華就已經夠離譜了,沒想到后面還發生了那么多次南渡嬴政的眼睛一下子犀利起來“日本又是什么國家,竟然入侵華夏”
劉徹大手一揮“拿輿圖過來”
一個從來沒聽過的國家竟敢如此猖狂,端的是欺他華夏無人
秦皇漢武還要想想日本是哪里,后面的李世民武則天等人則是根本不用想,目光透過層層虛空鎖定東瀛小國,眼中殺意畢現。
后世中華,怎的如此多災多難,連一個彈丸小國都可隨意欺辱
后來小日本投降,三校北歸,當時的教授馮友蘭還寫了一篇紀念碑文,里面有幾句寫得非常好。
水鏡里出現一面石碑并一段文字,陶淵明仰頭,瞇著眼仔細辨認“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顏延之接了下去,語氣輕顫“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
南宋,辛棄疾雙目含淚地開口“還我河山,宋人之虛愿。”
明末,秣陵。
屈大均形容枯槁,停在鐘山之畔,聽水鏡里再一次說起南明故國,他垂眸,聲聲泣血“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我們是第四次南渡,卻可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成功北歸,這是無數先輩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軍民一心同仇敵愾的結果。
她的語氣盡是驕傲與自豪,諸天萬朝因為窺見后世慘烈歷史的一角而有些沉悶的心也被喚醒似的,輕松了幾分。
秦皇漢武等人在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氣還好,天不絕華夏。
說到這些就扯遠啦,總之大家讀詩要多注意聯系時代背景。
說回陶淵明。雖然我們心里覺得晉怎么屑怎么屑,但生活在晉朝的人其實不太會懷念你魏蜀吳,陶淵明對晉室還是非常有歸屬感的。前面講過,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大司馬,平定過叛亂的,陶淵明很崇敬這個曾祖。
另一方面,從陶淵明的詩文來看,他年少時還是以儒家作為自己的終生之志的。我們簡單摘錄幾句。
顏延之抬頭,二人多年好友,他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對他的詩作多有拜讀,所以對這些詩句很熟悉。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兄長心中自有猛志,惜不逢時也。”
陶淵明笑了笑“老了,不及當年了。”
少年意氣,讀遍經史,國家危難,七尺男兒,豈能無有匡復之志呢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沈德潛念著水鏡中的詩句頻頻點頭,“漢人以下,宋儒之前,可以稱得上圣人弟子的,只有陶公”
陶淵明最初確乎是有兼濟之志的,所以他后來幾次入仕,實際應該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第一次辭官歸隱之后,其實又有一個人來找他做官,這個人叫王凝之,眼不眼熟不眼熟沒關系,我一說大家就眼熟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