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好像是一個悖論,盛唐因李白而精彩,可在盛唐的李白,永遠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似乎,他不是生來就不愿做官,而是時代并沒有給予他機會;他不是不適合做官,而是不適合做盛唐的官。
說到這里,我們再來讀一讀結尾那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他夢醒之后的吶喊,他喊得那樣聲嘶力竭。
“生命在最困頓的時候,才會發出反抗的強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為一個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是一個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或許,只有杜甫,才真正懂得李白。
長安院落。
賀知章輕輕嘆息“吾不如也。”
李白神情愀然,眼眶卻有些微微泛紅“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齊地。
杜甫沒忍住鼻頭一酸“太白兄太苦了”
世人只見到他的詩文蓋世,哪里能想到,他也只不過是一個憔悴落寞的失意人呢
中唐。
白居易亦是面露感慨“當日李白因永王之罪被捕入獄,時人皆說李白可殺,子美偏道吾意憐其才,后來李白長流夜郎,子美不知他已被赦還,日日憂慮竟以致入夢,其情若此,實乃感人。仟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之句,每每讀來都讓人落淚啊
“是啊,”元稹點點頭,”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李杜雖交游尚短,但知交傾蓋,夢李白二首,便是二人
情誼的見證。詩中所書,確實只有子美,才懂得太白。
開成年間。
李商隱一邊感動于李杜二人的感情一邊尋思,是不是給杜牧也寫封信他們明明與前代兩位如此偉大的詩人同姓,卻沒有發展出如那兩位詩人一樣的友情,實在是太令人遺憾了
北宋。
蘇軾道“唐人知交,有李杜、元白、劉柳,而李杜元白記夢之作,更見情誼深厚。”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元白記夢之作,或許有效法于杜詩也未可知。”蘇轍回答道。
蘇軾一笑“詩可效法,情卻不可效法。”元白的友誼,也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詩人總是天真的,理想主義的心靈讓李白無暇顧及現實的規則,但我們仍然要感謝這樣的“悖論”,因為前代可能容得下一個縱橫家,但容不下一個天才的詩人,是大唐的繁盛,大唐的蓬勃,才孕育出那樣一個李白,昂揚的時代需要歌手,李白就是那樣一個歌手。
水鏡的畫面突然一轉,出現幾個大字李白將進酒眾人麻了,不是,他怎么還有代表作啊
鏗然的樂聲傳來,只見畫面上出現一個房間,一個短發的中年男人坐在桌子上,懷抱一把未曾見過的樂器,信手彈撥著,在他的右側是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正順著樂聲空掌打著節拍。
這是后世人給李白的詩譜了曲子
眾人的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而內行如李龜年等人卻是盯著畫面里的樂器眼睛放光,這樂聲活潑明快,和他們聽過的殊為不同,曲子也豐滿動聽,聽來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一聲弦轉,男人仰首,引吭高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曹植猛然瞪大眼睛這是勸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