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幾課的講解訓練,大家心中應該很快就有答案了。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詩中傳遞的情感,那么非“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的“悲”字莫屬。
前面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杜甫登高所見之景是什么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了何種意境,才會給人以悲哀之感呢
劉宋。
謝靈運本就極愛山水景物,對寫景之句更是敏感,他還能瞬間聯系上偶像曹植的詩句
“風急一句頗見力度,時值寒秋,杜甫又恰在登高,立于高臺之上則四面風來,更覺風之迅疾猛烈,正是曹子建說的“高臺多悲風的意思啊”
他想到偶像寫這首詩時,遠處藩邦,兄弟乖隔,有失群之悲,悲風又暗指朝廷氣象陰慘,杜甫老年難道有同種悲哀
北魏。
酈道元素來好學,歷覽奇書,他深感前代地理之書記述過于簡略,且多有虛構之說,更兼時移世易,山川地勢或有改變,所以決定為前代的水經作注。
日前,他曾親往三峽,勘探水文,見慣山川風物,如今看到杜甫的詩不禁頗有感慨
“急風、高天,猿嘯,是典型的清秋之景。風急,可掃蕩層云,則見天高氣爽,若但看此則是闊大之景,但偏偏附上“猿嘯哀三字,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常人聽得猿嘯尚覺屬引凄異,杜甫老來登高,更兼潦倒多病,只怕更是心驚吧
親耳聽過三峽兩岸猿鳴的酈道元對這一句感受頗深。
唐朝。
孟浩然因“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之句見惡于玄宗,此后在仕途上屢屢碰壁的他再不愿意蹭蹬與官場,故而決定離開長安,漫游山水。
如今他恰在吳越一帶游覽,晚宿于建德江處。時下天色向晚,洲渚之上煙霧迷蒙,可杜甫詩里對沙渚的描繪,卻與他眼前所見截然不同
“天高云淡,所以沙渚格外清冽、潔白無垢,“鳥飛回又與上句的風急暗合上一句涼寒悲哀,下一句幽潔凄清,無一個廢字,讀之令人淚下,無怪乎后世的評價如此之高。
他被杜甫詩中的情緒感染了,忽然詩興大發,望著江上茫茫嘆息吟誦“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我們先看首聯,風急天
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羅列了六個意象,急風,表明風很猛烈;天高,則可以暗示出詩人的渺小;猿嘯哀,這個大家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里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猿啼聲素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之稱,杜甫當時在夔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聽到的也
是三峽的猿聲。
北魏。
不普想自己也會被提到的酈道元一臉驚喜,他的水經注也流傳到后世了還和魏武帝他們的詩作一樣成為了學子的必學篇章
酈道元手忙腳亂地翻出自己的書稿,自己閑來作書竟然代代流傳,那豈非每一代勘探水文地理之人都會讀到他忽然感覺壓力山大,暗暗下定決心,往后一定更仔細地勘察地勢水文,爭取給后世留下一本詳細完備又描寫精當的地理著作。
北宋。
水經注的資深讀者蘇軾眼睛都亮了“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昔年陶靖節有詩日,泛覽周王卷,流觀山海圖,言及讀書之樂,讀水經注,亦是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