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的史學價值很高,和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后面的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其中,蘇武傳這一節寫得特別好,寫蘇武奉漢武帝的命令出使匈奴,卻意外被扣留,拒不受降。
他牧羊北海,吞氈飲雪,十九年持節不屈,直到漢昭帝時期才被迎返,告謁茂陵。蘇武去時正是壯年,歸來已經須發皆白。
未央宮。
劉徹顧不得生氣了,連宮內的朝臣也警覺起來,紛紛看向上首的君王。
衛青率先開口道“陛下,據前推斷,大漢應是勝過了匈奴,匈奴為何還敢扣押我大漢的使臣莫非
大漢這邊勝果不大最后一句話他沒太敢說出口。
劉徹敲擊著扶手暗自沉吟“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匈奴既敢扣留,蘇武在匈奴遭遇的意外,定然不同尋常,難不成是勾奴王室內亂
有著良好史學素養的漢武帝非常會觸類旁通。
衛青聞言也是表情凝重,若那蘇武當真卷入匈奴內亂,便不好說了。
劉徹斂眉,將心里的思量暫時拋之腦后,道“不論如何,蘇武是我大漢朝的忠臣,不知此人現在何處,稍后擬
旨,征召他入宮,朕要親自一見。
草原惡劣,蘇武竟能始終堅守臣節,“吞氈飲雪”四字,看之已然心驚,此等志慮忠純之士,青史作傳,應當予以重任。
江淮。
正在游歷的司馬遷猛然聽到自己的名字,眼中頓時迸發出卓然光彩“我當真修出史書了”
他想起父親司馬談的期盼,想起有歷以來所聽的種種前代傳聞,胸中無比激蕩。究天人,通古今,他自當效仿夫子,為史作記。修史這份重責,他擔得
代郡。
尚是青年的蘇武望著水鏡,眼中充滿堅毅,為人臣者,為君王謀;況他為大漢子民,怎可叛投匈奴他蘇武,寧愿站著死,也不愿坐著茍且偷生。
李家。
聽到蘇武事跡的李陵目露欽佩此等凜然之士,若能一見,當引為知己
水鏡繼續蘇武有個朋友叫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在蘇武傳里算是蘇武的對照組,他兵敗投降,還受單于所托來勸降蘇武,被蘇武斷然拒絕了。
李陵
正堂的李廣豁然起身,須發皆張“孽孫,投降叛國千載罵名,我李家幾代名聲就這樣毀了”他心驚膽戰,自己家里出了這么個叛國的孫子,陛下會如何想天下人會如何看未央宮。
劉徹甩袖,滿臉冷肅“李廣歷經文、景兩朝,深荷皇恩,朕惜他將才,即位之初便命他為未央宮禁衛長,他卻養出這么個叛國的孫兒,簡直有負于大漢
咸陽。
嬴政亦是面露不屑“叛投匈奴,小人行徑。”
倒是前面提到的蘇武當真不錯,矢志守節,風骨不墜,李陵既與他是好友,怎么沒學來他的半分風骨
不過司馬遷為李陵講過好話,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后半生的悲慘遭遇,具體大家學報任安書和蘇武傳的時候可以再做了解。
剛剛還在高興的司馬遷
能被后世人說一句悲慘遭遇,未來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種窘境李廣之孫,怎么會投降匈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