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導致官方樂府機構每朝采集的民歌越來越多,而不少官紳士子竟是不敢太過為非作歹,因為那樣會被寫到詩里反復唾罵,甚至出門還有黃衫客偷偷扔菜葉,他們丟不起這個臉。
如果說白居易的事跡給了無數文人學士以鼓舞的話,那么功罪誰評的論斷則是在帝王將相心中掀起微瀾。
自古王公,多懼史筆誅伐,所以有崔杼怒而殺太史的故事,可是,崔杼殺得了一個太史,殺不了后來人,更不用說,百姓心中,還有一本史書
太極宮。
李世民目露感慨“白居易是個好官。”他凝視堂下諸位臣子,目光深沉,語氣肅然
將水鏡所錄白氏之諷喻詩抄錄百份,廣付群臣,好讓諸位知曉,上有大唐律令,下有萬民評說,德不配位,永遠都將被釘在恥辱柱上
一番話說得擲地有聲,隱現
兵戈鏗然之氣,堂下諸人神情一凜,俱是明白了帝王的決心,當下不敢怠慢,叩首領命“謹遵陛下教誨”
未央宮。
劉徹端坐上首,不是第一次聽到楚棠的這般論斷了,他心中其實仍有疑惑,為何后世會這般強調人民的作用,但白居易的事跡是直觀的,他受到的愛戴也是直觀的。
劉徹忽然想起第一課講到的袁老,楚棠說,袁老去世時,無數民眾自發前往吊唁,那是人民在送別他們的英雄。
他先前尚沉浸在后世有這般堪比神農之人的震撼之中,如今回想才有些咂摸出味來,那枚勛章哪里是“皇家”嘉獎,分明是后世的人民給袁老戴上的冠冕
他的功勛,俱是人民評說
劉徹忽然有些恍惚,那“偉人”,是否也是推舉于民民眾之力,當真這般強大嗎他沉吟著敲了敲椅背的扶手,忽然開口“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拱手上前“臣在。”
樂府采詩之事,不可馬虎,務必言確實之民情,再有所謂勸百諷一之作,朕拿你是問
司馬相如心頭一跳,知道陛下這是認真的了,先前想的一些美圣德之作統統被拋諸腦后,開始認真思考采詩事宜。
臣遵旨,臣自當盡心竭力,為陛下再興詩教。
這還差不多。劉徹頷首,又看向堂下“采詩之后,民情須有人補,便請宰相督察百官,一應整肅措施,務要盡心,報與朕知,否則
他眼神一厲,帝王之位撲面而來,以宰相為首的百官莫敢不應“臣等領命”
咸陽。
嬴政若有所思,他不懼怕史書刀筆,因為他自信自己的功業無人能及,他亦無需詩人理解,所行但求問心無愧,可是聽到這里他忽然有些在意了。
黔首黎民如何可以評判帝王明明此時,他們連天顏都不可逼視。可后世的百姓可以。他似乎有些明悟楚棠對他們的態度為何這樣尋常了。
史書不可懼,可懼者唯有民心。
那么,人民,會如何評判他
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