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強調一下這一課里的易錯字。這一頁t上全是總結出來的大家的易錯點,尤其要注意的是“馮”,這是一個通假字;
舉匏樽以相屬”的“匏”,這個字比較少見,但不難寫,大家要仔細;還有后面的“樽”,這里它又有木字旁了,一定要和詞里的“一尊還酹江月”區分開。
另外還有蜉蝣,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小蟲,是古詩詞里的一個典型意象,用來比如人生短促,比如說“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這一點大家也需要留意,做個積累。
“惟江上之清風”的“惟”,“只有”的意思,豎心旁,不能寫成“唯一”的“唯”;“杯盤狼籍”,竹字頭的“籍”;“枕藉”,草字頭的“藉”,要區分清楚。
好家伙。
“這易錯字也太過多了吧”
預判了錯字但沒有預判到錯字量的梅堯臣詫異不已,一旁的歐陽修忍俊不禁地搖搖頭“楚姑娘教授的莫非是稚童”
聽講解的內容也不像啊這樣蘊含至理的文章能學,但字詞之上卻可以稱得上艱難,只能歸結于去古甚遠語言頗有差隔了。
學霸兼一代文宗六一居士如此開解自己。
唐朝。
同樣得到過易錯字提醒待遇的白居易哈哈大笑“蘇軾這可比我的多多了”
這位“三科及第”的考試專家難得看起了熱鬧“如此說來,還是我的琵琶行更受歡迎啊”
字句多么淺顯,好背好寫
北宋。
被滿屏易錯字糊一臉的蘇軾面無表情地動了動嘴角“我的詩文,有那么難默寫嗎”
一向非常自信的東坡居士開始懷疑自己了,他先前明明自忖自己的詩文中沒什么易錯字啊怎么現在成最多的了
接到自家兄長求助一般眼神的蘇轍別開了臉,唇角抽動,不行,不能笑,兄長已經很受打擊了。
“咳咳”蘇洵出來打破尷尬,“百代殊隔,不熟悉是難免的,后人敏哲,只要細心記默,總能寫對,楚姑娘不過是理性提醒罷了。”
“話雖如此”蘇軾望天,在心里默默補上了后半句,“我這樣,不會招人罵吧”
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的東坡居士想了片刻,終究還是不愿犧牲字句表情達意的準確性,改是不可能改的,要不在詩文后附上一些僻字的記憶方法吧
后世考證發現,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不少詩文結尾都會另附些許字形、字義的講解,是北宋古文字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當然,更多需要背誦默寫的學生則含淚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看一次就不會忘的講解一定是蘇大文豪心疼他們送下的福利。
東坡居士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
回到正文。前面我們說,蘇軾有儒家士子的底色,又融合了佛道兩家的精神氣質,這三家思想共同構筑了他的精神高地。這一特性在赤壁賦
里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細究下來,赤壁賦的窮通之理中,似乎也有一個漏洞。
前面才夸完蘇軾的歐陽修不高興了“哪有漏洞”
其他人也是倏然一愣“難道有什么遺漏的嗎”
只有身在輞川的王維執起一盞茶,眸中似是驚異,又似是期待。
根據佛家的道理,六根隨緣生滅。所謂六根,指的是耳、目、鼻、舌、身、意,六根隨因緣法則而生滅,有始有終。
蘇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固然不錯,但是無禁的清風明月畢竟要用耳、目去感受,一旦身滅,耳目不存,清風明月的好景自然也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