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各自點評,南宋那些主和派卻是當場炸開了鍋。人活一張臉,當著全天下人的面被指著鼻子罵,他們哪受得了當場攻訐起來
“豎子無禮安敢如此辱罵我等”
“宋金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議和不過費些錢財,南境自可安息。那辛棄疾不識官家與我等苦心,反而一意辱罵,端的不得人子”
“隆興之日,我朝亦曾率軍北伐,可結果呢打不過啊金人哪是那么好打的這是拿國運作賭”
“辛棄疾一歸正人爾,居心叵測”
另一邊,主戰派的諸人卻是拊掌再三,一邊在心中大贊辛棄疾罵得好,一邊又忍不住撫膺長嘆。唉哪怕他們的君王是孫權呢
接下來,辛棄疾又將目光投向了劉裕。劉裕出生在京口,作為劉宋王朝的建立者,南北朝風云人物之一,劉裕當然也是后人懷念的對象。
斜暉落在長滿草樹的尋常巷陌,人們說,那里曾是劉裕住過的地方。尋常巷陌,說明劉裕少
時卑微。前面我們也講過,說劉裕當年像劉備一樣賣過草鞋。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的態度更加明顯。看注釋,這是在追憶劉裕曾兩次北伐的事。劉裕代東晉自立,也是南方政權,同樣有志收復北方失地。他是這么想的,也這么做了。兩次北伐,滅燕、秦而復長安、洛陽,幾近克復中原。
劉宋。
劉裕臉上的笑怎么也忍不住。雖然不是第一次聽水鏡夸他了,但好話誰會嫌多呢他放松姿態,將腰背略略靠在并不奢華的座椅上,微沉了聲道
“異族肆虐中原,虜我百姓,亂我疆土。如此深仇,漢人自當奮勇。如今兩京收復,林邑亦在不日前稱臣,諸卿認為,下一步應當如何”
司空徐羨之自是明白他的意思,當即出列道“依著先前水鏡的指引,陛下內政已明,臣以為,陛下可厲兵秣馬,再圖北魏,以求光復。”
“可是陛下”
有人遲疑,他們可還記得,那水鏡說,從南打到北,成功的只有后來的朱八八,這說明他們的陛下,沒有克復中原啊
辛棄疾寫劉裕,自然是在贊揚他的功績。如果我們仍是用置換法,可以將劉裕置換成辛棄疾,即他是在自我剖白,表明雖然自己出身卑微,但仍愿為國效力。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裕出自“尋常巷陌”,卻仍有“氣吞萬里如虎”之概,敢于向異族亮劍。南宋朝堂滿堂朱紫,卻甘愿在金人的鐵蹄下俯首稱臣,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烈。
水鏡下,許多宋人羞愧地低下了頭,而那些主和派卻像被戳中了肺管子似的,毫無風度地破口大罵起來。
皇宮。
宋孝宗握著拳面沉如水,他不是太上皇那般人物,他的心里是想著強宋的,不然即位之初也不會阻止北伐了。
只是隆興一戰到底是讓他遲疑了,他轉而接受和議,主修內政。可這首永遇樂言辭沉痛懇切,辛棄疾又是他看重的人才,更兼楚棠言辭犀利,言語間竟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他有些吃不準了,是不是時下對金人的做法,錯了
另一邊。
太上皇趙構擰著眉斥責“打打打,打得過金人么見天地叫囂,萬一金人真打過來了,是想朕也跟著去北狩嗎”
想起當年奔逃的經歷,趙構的眼里劃過一絲深深的恐懼。
其實坦白來說,孫權之英雄,僅僅是能保全江東罷了。劉裕是比他更進一步的,因為劉裕能劍指中原、氣吞萬里,所以辛棄疾的贊揚意味更濃。
其實想想也挺可惜,歷史上的劉裕到底也沒有成功,他在登基后不過幾年就因病去世了,北魏之伐,到底沒有成行。
“陛下”
陡然聽得這一消息的劉宋皇庭一片嘩然,連隱居潯陽的陶淵明也忍不住微微起身,神情錯愕又復雜。
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