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以想象了。
防治防治,防和治總是結合的,我們用的是消除而不是消滅,是因為客觀來說,病菌是不存在完全消滅的。預防,是最大程度讓人民免于其傷害,而針對性的藥物,恰恰是為不幸染病的人最后一道防線,青蒿素扮演的,正是筑防的角色。
所幸,屠呦呦女士給飽受瘧疾之苦的人民帶來了青蒿素,又讓世界看到了中醫藥的價值。我們也希望,她的這一小步,會成為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大步。
楚棠做著總結。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站在領獎臺上的是一位女性。
自諾貝爾獎創立百年間,數百位獲得者中,女性只有不到二十個人,而理化類女性獲獎者更是屈指可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屠呦呦女士的獲獎,不僅是中國女性的驕傲,更是世界女性的驕傲。她在新的天地里、在理想信念的照耀下大踏步前行,而這樣前行的步伐在以后定然也會更加堅實有力。
檢溯歷史,屠呦呦女士并不孤獨。西漢的義媯,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曾被漢武帝召入宮中,專為皇太后治病;
東晉的鮑姑,精通針灸之法,是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宋代的張小娘子,是仁宗親稱的“女醫圣”;明代的談允賢,更有女醫雜言傳行于世。
此外,還有抗金女將梁紅玉、女性科學家王貞儀、鑒湖女俠秋瑾、建筑學家林徽因,以及共和國的一眾女性前驅與后繼任何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她們擁有著柔韌而厚博的力量。
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屠呦呦們”在新時代茁壯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增添更大榮光
話音剛落,宮商陡起,無數或清麗或颯爽的身影浮現在水鏡里。
“是誰說女本柔弱
是誰定紅顏為禍
我不是易碎花一朵
亦不拘賢良淑德”
嘹亮灑脫的歌聲和著水鏡里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姓身影,有女子浣紗紡線、教盡天下女紅;有女子將一柄長劍舞得矯若游龍;有女子爬高走低繪下繁復樓閣;有女子面對屠刀凜然不懼
短短歌謠唱不盡,煌煌史冊書不盡。
西漢。
義媯早已是淚流滿面,她忽然明白了,自己的榮耀不是未來會入宮為太后治病,而是盡己所能更多的濟世救人。
東晉。
鮑姑顫抖著手撫過布包上锃亮的銀針,銀光閃亮,仿佛照耀著她的前路。
北宋。
張小娘子毅然抓緊包袱,打算踏上入蜀尋藥的路途。
明朝。
談允賢認認真真地將醫書翻開,準備挑燈夜讀。
清朝。
王貞儀嘔盡心血,強撐著枯瘦的手指將自己的所學一一記于紙上。
汴京城里,李清照手眼并用記下水鏡中的一個個名字,想要為這些奇女子詩誦詞記。
而更多的女子則是睜大眼睛緊緊盯著半空中的水鏡,生怕漏過一個人、一個字。
她們有的是名行于世的賢媛淑女,有的是默默無聞的螢火苔花,無論是哪一類,她們都不曾意識到自己也有讓史書銘刻的價值。
可現在,有什么東西不一樣了。
她們遲疑而又決然地伸手,仿佛看到水鏡里那些或明媚或鏗鏘的女子也向她們伸出手來。
柔韌的手一交握
萬古幽寐何足懼,一片丹心向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