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如今已經不太能看到了,我也是道聽途說。它的主要思想邏輯大概是這樣的。中國文明起源于江河,屬于大河文明,是黃色文明的代表。
“不錯。”
孔穎達等人滿意地點頭“周起于黃河,吳楚越又源于江畔,大河文明這一說法倒也恰當。”
李世民也很滿意,大唐萬國來朝,華夏文明可不就是代表嗎
西方文明發端于大海,屬海洋文明,是藍色文明的代表。
“這是意在探討中西文明之不同”不少學者對此類問題還比較感興趣。
河流最終會流向大海,所以黃色文明最終的歸宿是藍色文明。
孔穎達的笑容僵在臉上“她說什么”
誰的歸宿是誰
李世民的臉色同樣一瞬間不好“我華夏文明的歸宿怎么就成了西方”
漢朝。
劉徹冷笑一聲“有此言論,其心可誅。”
明朝。
朱元璋擰著眉“就算其后中華勢微,后輩不也一雪前恥了么怎么會有如此數典忘祖之論”
“荒唐,簡直荒唐”
一些儒學士子更是氣得發抖,他們向來自詡為正統,如今聽人說本國文明不如他國,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腦中引經據典,就要開始一番針鋒相對的駁論。
也有一些態度更為平和的搖著頭表示不認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才是正理,怎的要這樣分個高低,還是如此貶抑自己”
短短一番話在諸朝引起軒然大波,文人雅士也不再想著自己是否能被提名了,都在為這所謂的“河流入海”論糟心,更有人不爽地開始遷怒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從今天起我討厭這句詩。”
圍觀眾
倒也不必如此。
相信大家應該都能聽出其中的問題所在,也正是因為這種“別致”而又“大膽”的提法,這部片子在當時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如今,此種觀點已經隨影片一起被歷史所淘汰,但是,對于不同文明的探討卻是不曾停歇。如何對待本國文明如何看待外來文化這是一個百年命題。
那么,百年前的智慧是否有參考價值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學習。
畫面一轉,眾人眼前出現六個大字
拿來主義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