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蘇洵忍不住笑了起來,總結道“看來后世學文,不僅學義理,也學章法,倒也不失為明智。”
教出了兩位名家的蘇洵顯然對此頗為認可。
接下來大家看到第十自然段,這一段一共有五句話,如果對這五句話進行針對性提問,應該提哪五個問題
唐朝。
劉禹錫有些疑惑“楚姑娘的意思是將文中的五句話看作答案,反推魯迅要闡述的問題”
“應是如此。”柳宗元點頭,一邊看水鏡一邊思忖道“總之,我們要拿來。這是在問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劉禹錫也來了興趣,看向第二句道“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這是他先前說的怎樣拿來吧”
“主人會成為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這是在申明拿來的好處。”皮日休慧眼如炬。
“怎樣才能拿來這人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說得好啊沉著,則有定力;勇猛,則果斷有魄力;有辨別,則可明精華、糟粕之別;不自私,則能一心向公不為所動。這位魯迅先生著實透徹”
歐陽修捋著胡須贊嘆不已,他一生識人無數,也算閱盡英才,可此時還是忍不住為魯迅的膽識與灼見擊節,真是說得太好了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通篇言拿來,落腳卻是在創新,新,恰為拿來之目要,此君是有大智慧之人”
曾鞏神色隱隱有些激動,思想的靈光,總容易引起達士的鳴動。
明朝。
李贄忍不住為結尾一句表露出來的豐盈深邃的精神世界而欣喜“茍日新,日日新。新則有變,變則生生不息,看似是取自他人,實則全是為我。博天下之專長而盈我一身,妙實在是妙”
看到此處,眾人忽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魯迅的邏輯太嚴密太自洽了,析錯、明對、立新,他分明是對這個問題考慮得相當成熟
“這魯迅,倒是可以來國子監啊”不少皇帝情不自禁地念叨著。
我們梳理一下。第一,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么辦要拿來。第二,應該怎樣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第三,“拿來”有什么意義成為新主人、造新宅子,也就是建設民族新文化。
第四,怎樣才能“拿來”主體必須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第五,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創新。
至此,魯迅完成了他的邏輯閉環,閉關、送去、送來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拿來。拿來的手段、主體各有要求,而拿來到底還是為了創新,這是魯迅為中國文化探求出來的一條道路。
楚棠將問題與文句一一對應,接著道。
在這里,迅哥兒總結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態度使用直接學習;存放化害為利;毀滅完全摒棄。同時表明拿來主義者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即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那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迅哥兒又是出于何等考量才寫下了這篇文章呢
“嗯”眾人抬頭,忍不住疑惑,“不是有感于當時閉關主義和送去送來的亂象么難道還有什么別的隱情”
而嬴政等人則是下意識將心提了起來,他們都很有經驗,說到社會環境了,能有什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