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死臣不不死,父子亡子不不亡,始皇帝是他的君又是他的父,君父你自裁你能不去嗎那是不忠不孝”
“哼分明是愚忠愚孝”
“就是看扶蘇軟弱可欺”
不期然間,四野吵作一團
。
關于扶蘇自殺這件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代入歷史境,雖然扶蘇這個行為我們看來單純至愚蠢,但是首先扶蘇不知道始皇死;
第二,扶蘇也會以史為鑒,當年晉獻公欲貶太子申生,讓他到曲沃將兵,天下由是知太子申生見棄于君父,來又有驪姬禍,父子倆徹底陷入不堪境,太子申生最終放棄申辯自殺。
那么扶蘇呢他本來就是觸怒始皇才被貶斥到上郡,所以他的視角里,可能他爹他自裁也是合理的吧
就也挺讓人唏噓的。
當局者迷,上郡是秦兵地,蒙恬又手握三十萬精銳,掌握著上郡的軍政權,讓扶蘇來這兒未嘗不有培養用的意思。
再者扶蘇到上郡干也不錯,他蒙恬相處融洽,蒙恬的弟弟蒙毅政哥身邊又頗受用,可以內外有倚,政哥對他的這番布局也稱上用心良苦,可惜扶蘇看不明白,從政治眼光政治手段來,他確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但終究還是太可惜了,來了胡亥這么個敗家玩意兒。
u前看神話,里面扶蘇的形象一直是個翩翩公子,他本人的風格也的確比政哥溫些,但領詔自殺這里,我感覺他還是很剛烈決絕的,該一句不愧流著祖龍的血嗎
漢朝。
司馬遷對公子扶蘇倒頗有好感,聞言忍不住頷首表示贊同“扶蘇性剛毅且勇武,待人以誠,善于激勵部下,胡亥與自是云泥別。決然赴死,豈不可嘆邪”
唐朝。
柳宗元有些唏噓地漫聲道“昔年陳勝吳廣澤鄉起義,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可見扶蘇亦民心。若他聽從蒙恬勸,決意復核再做決斷,概歷史改寫了罷”
“倒也未必。”劉禹錫搖搖頭表示有不同看法,“秦始皇位時秦世有亂象,公子扶蘇若無力挽狂瀾能,秦亡不過時間而。”
“夢兄言有理。”柳宗元被服了。
“不過,如今這狂瀾怕是有始皇帝來挽了。”
他伸手指了指天上的水鏡,這神跡,可不止他們能看見。
咸陽。
聽完這一切的扶蘇眼睛紅了。
“竟是如此”
他的心里有震驚,有懊悔,亦有自責。父皇性嚴肅認真,鐵腕決斷,對他一向求甚為嚴格,他亦知曉父皇對自己寄予厚望,所以始終夕惕若厲。卻不想最竟是他沒能看透父皇的苦心,倉皇赴死,讓秦江山落入幼弟胡亥手父皇沒錯,他對不起父皇,也對不起秦歷代先君
扶著轅車的手筋鼓現,扶蘇催促侍從加快步伐,無論會面對么,他只希望能盡快趕回宮中,再聽圣訓。
宮中。
嬴政抿著唇陷入沉默,那句“賞安復請”刺了他的心里。他并不懷疑這個長子的純孝,但秦的并不是一個只有仁孝的君王。想到楚棠那句“不合格”的評價,嬴政的眼神再次犀利了起來。
“再派人去催,讓扶蘇速速入宮見朕”
他帶身邊教。
太極宮。
結結地聽了兩樁公案的李世民十分感慨“戾太子當仁則仁當勇則勇,至于公子扶蘇,險豈一途申生尚有太子名位,扶蘇時不過一遭貶皇子爾,虛負長公子名,惶惶驚惕,豈暇多思”
長孫無忌跟著點頭,接著道“儲位未定,朝堂不穩。公子扶蘇貶斥上郡,始皇帝巡游時又將幼子胡亥帶身邊,時人視難免猶疑。始皇遽然離世,儲位懸而未決,故生多番變端,想來那位始皇帝也不曾想到趙高與李斯會如此膽吧”
李世民深以為然,隨即又有些慶幸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幸好我早立承乾為太子。不過”
他臉色古怪地小聲嘀咕“稚奴到底是怎么當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