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沒上教材昀謝邀,不用專門拿出來扎我的心,以后會謹言慎行的。
唐朝。
白行簡等人眼前一亮“以傳奇筆法而寫志怪蒲松齡果真是個獨具匠心之人”
文章一事,貴在推陳出新,他們的傳奇之于六朝志怪,何嘗不是一種新變變則通,通則久,為文之道,亦是如此。
另一邊,傳奇名家李朝威對蒲松齡的創新之舉就更為欣賞了。他正作了篇柳毅與龍女的故事,其中講龍女受難,洞庭奇異,頗具神異色彩,不似尋常人事,說不定那蒲松齡是從他這里得到了一二啟發呢
北宋。
接受能力極好地蘇軾也跟著點頭“匠心獨運,方是宗師魄力。”
明朝。
施耐庵面無表情地木著臉雖然但是,一定要在這里夸聊齋志異么
有點理解上一課里杜牧的感受了。
章回體,是分章回敘事的長篇小說,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歷史故事比較長,不能一次性講完,就會分好幾次,說書人為了留住聽眾,則會在最精彩的地方斷開,所謂“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形成了“章回”。
這個手法被文人運用到小說中,即有“章回體”之稱,而每章的標題則稱作回目,像這一課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是回目的前半,后半叫“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明朝。
聽到這里的施耐庵長出一口氣可算是繞回來了。
北宋。
歐陽修等人聽得分明,了然道“原是起自瓦舍說書,用楚姑娘的話說,小說可是真正的民間文學了。”
“市井雜說,亦有野趣。”梅堯臣露出幾分笑意。
時下繁盛,東京更是繁華之都,茶樓瓦舍里說書之人不勝枚舉,聽者甚多,場面異常火爆,許多風雅文士偶爾也會去湊湊熱鬧,雖則粗陋,但勝在鮮活有趣,歐、梅二人俱是親到聽過的。
“這是否也是后世所說的,民眾之力”梅堯臣道。
代代相傳下,竟引得文人爭相執筆,篇
篇佳作歷久彌新。
明朝。
朱權終于覺得耳熟了“這林沖,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的人物么”
大宋宣和遺事傳為宋人作的講史話本,書冊則見于元代,主要敷衍的是大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人的舊事,在市井民間一度盛行。
朱元璋到底出生草莽,對這些民間講史說書較為熟悉,只是宣和遺事著重說的是宋江、楊志等人,林沖則較為模糊,是以他一時還真沒往這上面想,此時聽得自家兒子提醒才反應過來,當下神情便生出幾分古怪
“這水滸傳寫的是宋江造反的舊事”
朱棣等人沉默了,要說宣和遺事在民間口耳相傳,本沒有什么所謂,大多便是聽個熱鬧。但如此之書,被后世奉為名著
水滸傳的背景在北宋末年,本課選自小說第十回,我們先來看題目。
林教頭即林沖,原是北宋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風雪,是故事發生的天氣環境;山神廟則是故事發生的地點
楚棠娓娓道來,普羅大眾聽故事,文人或作點評,而某些帝王則是在眼饞“八十萬”這個數字。
課文很長,為了方便講述,我們先疏通一下故事情節。時間關系我就直接在這里分好了,大家有課本的話可以暫停自己劃分一下,再來與我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