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婉就差上許多了,甚至在劉承旭問“你可知道李白的臺甫”
麗婉左支右絀,麗姝忍不住想麗婉等于白上學這么久了,劉承旭忍住不悅,又繼續問麗姝,“如今在讀什么書”
“女兒剛讀完昭明文選。”麗姝笑道。
劉承旭有些驚訝“哦,都已經讀了昭明文選了,可知歸田賦”
“回爹爹的話,這是漢朝張衡所作,文句平淡清麗語言自然清新,洗練優美,是難得的賦作佳篇。女兒最喜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這幾句。”麗姝道。
劉承旭看著女兒,有些不解“難道你不應該喜歡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嗎”
麗姝知曉父親是在考較自己,于是道“這歸田賦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樣。可讀書人雖然要淡泊名利的好,可是既然讀書就要求舉業,才不負天子,自古學而優則仕,像父親一樣,才不負所學。”
都去隱居了,天下老百姓誰來管政治不清明,應該撥亂反正,而不是龜縮起來,耳朵蒙住,自以為聽不到就沒有了,過自己的小日子就真的能理所當然嗎
劉承旭在心里贊嘆不已,表面卻絲毫不顯。小傅氏自己都沒讀到昭明文選,但聽女兒舉例陶淵明,就知曉女兒的脾性,不是那種自甘于隱居的。
他繼續問麗柔,麗柔年紀最小,劉承旭就先問她讀書讀到哪里了,麗柔缺了不少課,只是道“平日讀的不多,四書才勉強讀完,對論語稍加了解。”
劉承旭見麗柔很緊張,知曉她怕是讀書不太成,只看面相就知曉,麗姝分明富有神采。因此,只是笑問“四丫頭既然讀過論語,子曰君子之所貴者,仁也。可若有人說能者卻不要有婦人之仁,如果若你為皇上辦事要處置一位臣子。這位臣子犯了不可饒恕之錯誤,但他也是做過大貢獻的人,皇上要保他,你怎么看呢”
麗姝看了麗柔一眼,心道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大道理說真正的君子能夠稱道的是他的仁義,但是真正成大事者,大家又說要不能婦人之仁。
其實破題很簡單,真正的君子應該一定要有遠大志向,心中始終存有發軔之初時的理想,其中的過程雖然有妥協,但不能拖下水。婦人之仁一般也不是完全指婦女仁慈,還是指人處事優柔寡斷,施小恩小惠,不識大體。實際上仁愛不代表沒有決斷。
誰知道麗柔道“女兒想既然這位大臣做過許多好事,說明他也曾經仁愛,但是他做錯了事情,就應該用法去治他。女兒想無論怎么樣選,都是兩難,但既然皇上要保他,這就不是辦事大臣的決定了,因為大臣也得聽皇上的。”
劉承旭就不大滿意了,他向來是支持清議的,以道統來約束皇帝,哪里皇上說什么就聽什么,就為了自己的官位嗎
但他不能表露出來,就問麗姝“你看呢你是支持學而優則仕的人啊”
麗姝笑道“既然有法,若我為辦此事的大臣,必定會堅持法。如果此人不可饒恕,那就是國家之害蟲,必須要以儆效尤,俗話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若事事以權破法,如此輕易聽從,和阿諛奉承之人有什么兩樣女兒想即便我因此事罷官,但將來朝堂需要這樣的強項令,依舊會用我。否則,只要在其位,就一定會謀其政。”
她前世做太后的時候,就知道一件事情,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無權之人,跟傀儡似的,還不如不做官。
劉承旭就非常贊許麗姝,幾乎是表現在臉上了“我的這些兒女中,就麗姝最像我,敢想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