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璋握拳“咱們買地吧,買很多地,以后只租地,不種地了。”
純人力種地太辛苦。
顧家人相互看了看,都樂呵得笑起來起來。
秋娘刮了刮他的鼻子“小石頭不會是這幾天收麥嚇到了,怕長大后要種地吧那可要好好念書了。”
顧璋囧迫地摸摸自己的鼻子“才不是。”
顧老爺子笑容滿面“小石頭你別看這幾日累點,但是咱家今年收成特別好,明日稱過你就知道了”
全家人都渾身輕松,神采飛揚,他們可不嫌累,恨不得再多幾畝地,再多些糧食要收才好。
顧老爺子還神采奕奕地拿著剩下的小半瓶藥水問“小石頭,這個難做嗎貴不貴”
“用山里草藥做的,不貴。”其實他還用了些系統里兌換的草藥。
顧老爺子高興,小心將藥水收起來,臉上浮起一絲隱隱的嘚瑟“明日我給你們二大爺、大叔公送點去,他們肯定也累壞了。”
翌日。
永河村家家戶戶都起了個大早。
今兒是村長主持稱糧食的日子。
現下田稅為“十五稅一”,在打仗的時期算是少的,相對和平年代來說,卻很高了。
十五稅一顧名思義,每收獲十五斤糧食,就要交一斤糧食作稅。
為避免瞞報逃稅,宣朝規定村落互相監督,若有瞞報產量逃稅者,全村連續三年賦稅加一成,村長重打三十大板,還要根據瞞報數量罰錢。
每個衙門還會派人不定時來探查。
連坐制度讓人互相監督,不論世家大族怎么操作,至少普通百姓是萬萬不敢動其他心思。
長年累月下來,永河村和周邊村子,都形成了收完過稱的習俗,年年如此,這就有了每年收成拔得頭籌這個榮譽。
曬谷場。
地面被石碾滾得平坦夯實,原本曬滿麥子的曬谷場,這會兒只剩下一堆堆的麥秸垛。
家家戶戶都將自己收的糧食,用麻袋裝好,等稱過之后,聽村長算好稅數來繳納糧稅。
種了這么多年的地,每年收成變化不大,其實家家戶戶心里都有了個大概的數。
他們最關心的不是自家該交多少稅,而是顧家那幾畝地,到底收了多少
“村長,先稱大根家的吧”
“對,我們不急,反正都和往年差不多。”
“這一袋袋都裝得鼓鼓的,也不知到底有多重。”
顧方正心里也好奇,他就順勢答應了下來。
“來來來,我幫忙搬。”村里一個個漢子都積極得不行,紛紛上前來幫忙。
燕先梅也在旁邊。
不過沒有前幾日興致沖沖,反而有些郁悶失落。
村子里能找的幾個人,他都找過了,全都不是他心馳神往的那位“知己”
聽聞今日所有人都會到,他也特意趕過來看看。
“怎么這么熱鬧興奮”
燕老狐疑,按照他這些年為官的經驗,稱產量意味著交糧食稅,大多百姓都是板著臉稱完就把糧食拉回家。
姜武也擠不進去,他只好道“好像是一戶人家在稱糧食。”
兩人正困惑。
擠擠攘攘的人群,頓時爆發出驚人的呼聲。
“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