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河村的村長應當是你們顧氏一族的族長吧其實除了這份公函,他還托官差帶了句,若有府城附近的村子愿意,那更好,你也方便。”
蕭學政感慨道“五個愿意的村子都在你們縣,甚至官府這邊還收到信,說縣城里不少人家,愿意出合適土地,真是難得。”
他作為提督學政,從京城到寧都任職三年,如今已過兩年,在學子中,恐怕都沒有這樣的威信,更別說百姓了。
也許大多百姓,根本不知他的名號。
他憶起自己這個年歲的事,都有些不敢想,顧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村長可能是不想我為難。”顧璋調侃笑道“不過他恐怕也沒想到,府城周圍竟沒一個村子愿意。”
顧璋將手里的公函放到一邊,決定道“那就把試驗田定在永河村好了,正好我對永河村的情況熟悉。”
既然就近原則無人敢冒險,那自然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蕭學政遲疑,問道“本就有風險,隔得如此遠,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他頓了頓,提醒道“家鄉畢竟還是不同的,根在哪兒。”
“沒關系,如果是永河村的話,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高。”顧璋聲音沉穩,透著底氣。
他說有失敗的風險,不過是為了讓人覺得,他做這事也有些難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心中把握,至少還是有個八九分的。
顧璋解釋道“村里人信任我,會嚴格按照我說的來做,不會因為覺得有些步驟離譜,就偷工減料。”
“而且我在永河村生活多年,對那里的水土情況最了解,若真的出現問題,也方便及時調整。”
燕老憶起小徒弟敏銳的洞察力,也覺得在已經生活過多年的永河村,會比別的地方成功率高,他補充道“可以任一名驍騎待命,八百里加急送信件,老農對田里觀察的仔細,一般都能早早發現苗頭,只要傳信快些,也不至于耽擱。”
蕭學政也覺得此言有理,而且現在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那我便回去和知府商量一番。”
這時,屋子里響起了一陣咕咕叫的聲音。
屋子里頓時安靜下來。
蕭學政尷尬地笑笑,他滿腦子都是畝產可能翻倍的試驗田,都忘了自己還沒吃飯了。
顧璋壓住唇角的笑意“蕭學政日理萬機,忙得都顧不上飯食。”
燕老也邀請道“不如在府上用一些”
蕭學政哪里好意思說,他原本是聞著香味,想要去吃雜嚼的,只是晚了一步,結果就買完了。
“那就叨擾了。”蕭學政道。
試驗田的各種事項,都是由顧璋親手把關的。
和顧大根和顧老爺子帶走的那套方案大不一樣,畢竟一個只是從一石四五六斗,提升到兩石,另一個幾乎是翻倍了。
土壤的肥沃、蟲害雜草的處理、特定菌落分解出的腐殖養料,冬日雪水的利用、肥料的升級
在不直接改變種子品種的情況下,需要做的事情就多而繁瑣了起來。
當晚。
黎川從書鋪回來,推開小院門,就聞到一股熟悉的香氣。
黎川家是個靠近碼頭的窄小院子,寬大的院子被隔成好多間門,租給好幾戶人家。
黎川和他寡母兩人,租了靠角落的一間門,旁人住一家口,一家五口,甚至更多人,他家兩人,倒顯得寬敞。
門口擺著一盆盆衣物。
黎川看了眼還在灶房里忙碌的瘦弱背影,放下書,換上了一身粗布短打,挽起袖子,拿起扁擔和水桶,從這條街盡頭的公共井里,一擔擔地挑水回來。
“川兒回來了”婦人聽到動靜出來,擦了擦手從灶間門出來,見他在擔水,連忙道,“快放下,你怎么能做這種粗活”
“這也能鍛煉身體,日后入了考院,也不至于因為身體虛弱被抬出來。況且娘都做得,兒為何做不得”黎川避開婦人的手,將水擔到木盆邊。
等他將滿院子的木盆都盛滿水,額頭上已經浮現了一層細細的汗珠,感覺肩膀也有些酸痛。
今日抄了一日的書,黎川稍稍活動了一下肩膀,微微皺眉。
婦人把一小碟肉推到他面前,心疼道“累壞了吧嘗嘗這個,今天主家讓我幫她去排隊買,贈了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