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匹快馬在官道上馳騁,一道道消息被送往府城。
“增產了”
“慧縣周邊村落,均產2石2斗”
“寧都梨縣豐收大吉,高產至2石4斗。”
順流而下的船只,帶來的也是豐收的好消息。
整個寧都府城都熱鬧起來。
甚至即將來到的秋闈,都沒能蓋過去這樣熱烈的氣氛。
顧璋在家里寫寧都增產經驗與注意手冊
也不是很厚的書,大約也就平日里幾篇文章的長度。
即使他寫清楚有關良種、田地、肥料其中原理和作用,怕是也沒幾個人看得懂,要能懂這些,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要么就要有如燕老一般廣博的見識。
他最后沒找理由搪塞不去游學,也是想最后在收獲前,親自看一眼田里麥穗的狀態。
“爹,你再說說,你打春下鄉之后,麥子有多高”顧璋邊寫邊問。
顧大根用手比劃“大概這么高,我不會記錯的”
顧大根和顧老爺子兩人,面前都擺著家里自己做的雜嚼,還有一壺小酒,頗為享受。
他們從沒想過,還能有這樣的日子,在外他們顧家名聲大振,走出門去風風光光,這會兒回家了,還能被兒子寫進文章里。
顧大根忍不住瞅瞅顧璋筆下的紙“這文章,怕是要被不少人讀吧”
顧璋看他那副有點暗暗期盼的表情,笑道“那肯定有的。”
顧老爺子笑道“這寧都上上下下,不都得買一本回去瞧瞧”
就算不識字的,也怕是要直追著村長屁股后面問,恨不得把全部背下來才好。
“可不止寧都。”顧璋笑道。
秋娘也驕傲笑著道“別的地方聽說了,能忍住不買一本來瞧瞧我可不信。”
顧璋也在書的結尾,寫下一句“寧都經驗僅適用于寧都風土,請勿盲目生搬硬套,減產本書作者概不負責。”
麥收熱熱鬧鬧地持續了半個多月。
顧璋的名氣也在寧都徹底打響。
若走在路上,你問“寧都知府姓什么”,怕是十個有六七個都答不出來。
但若想找人打聽顧璋,隨便抓一個人,都能停下來給你嘮一刻鐘。
甚至稍微閑一點的人,能滔滔不絕說一個時辰,都不帶停歇的
這絕不是夸大,最近寧都府城茶樓生意大好,不知多少人在茶館一坐就是一下午。
這也成了顧家人最近一段時間,最愛的消遣。
日常一家子去鋪子里忙活。
等忙完了,就一起去各個茶館,要一壺茶、來一份可以磨嘴的小食盤,就能高高興興坐一下午。
顧璋寫完了兩本經驗,難得松快,被家人高興地拉著往茶樓的方向走。
顧大根“也松快松快,別白日在學堂念書,回來又低著頭寫那書。”
他粗糙又厚實的雙手,搭在顧璋肩上,還順手揉了兩下“我聽聞城北開了一家推拿館,你有時間去試試,我聽說你們坐著讀書多了,肩膀會難受。”
秋娘也道“若你一人不自在,就約你同窗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