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璋心里還是有族人的,他沒想過走了就不管族人了,這畢竟是他的根,他爹娘爺奶待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而且顧方正真的是很好的領頭人,他不敢說永河村的村民,比西山村、長陽村強很多,只是在村長的管理下,遇到事時擰成一股繩。
他得中舉人的時候,名下田產可以免稅,也沒人硬要來把田掛在他名下。
若族里往后能出一兩個有天賦的讀書人,在官場上也可以相互照拂一一。
而且據虎頭說,受他的影響,家鄉念書的娃娃多了不少,他也算是給他們一個向上走的機會。
村里的事安排妥當了。
剩下就是府城里。
宅子好說,可以全部交給牙行統一管理,每年的租金可以通過匯通錢莊送達,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即可。
再就是雜嚼鋪子的營生了。
這鋪子生意好,關了實在可惜,還有不少酒樓、做雜嚼營生的老板,都想買了方子去。
甚至還有酒樓開出了800兩的高價。
可缺了顧璋給的孜然,就少了一大特色,即使賣了方子也會敗了名聲。
在顧璋的勸說下,顧家人還是決定關了鋪子。
原本以為做這個決定會很心疼,但是想想,也不過是問心道一間宅院的租金。
顧家人的心態,在寧都府城,確實被養得改變了許多。
唯一委屈的,恐怕就是吃慣了他家雜嚼的食客。
關鋪子前三天,秋娘覺得和老食客也熟了,顧念著情誼,就掛了個牌子,敞開賣三天。
食客們簡直如晴天霹靂,一邊高興終于能一口氣吃個痛快了,又一邊心里哭這可能是最后一次吃了,嗚嗚嗚
鋪子紅紅火火地熱鬧了三天,在不知多少食客不舍的矚目和哀嚎下,關了門。
大大小小許多事,總算是在入冬前,全都安排好了。
顧璋也準備要進京了。
黎川他們得知他打算進京起,就打算跟他一起走,早點去早早適應。
最缺錢的黎川,也在賣了“教材參考書”后,生活寬裕了許多,不缺這點提早去京城住宿的銀兩。
顧璋出發進京這天。
寧都府百姓和周圍的村民,聞訊而來,夾道相送。
有的騎著自行車,敲著自制的車鈴鐺,一路“滴鈴滴鈴”的響,還對著紛繁的人群喊道“讓一讓,讓一讓”
有的是一個村好多人,擠在一輛牛車上,等到了地方,就迫不及待地從車上跳下來,還嘟囔擠死了,誰踩我。
顧璋站在大船上,遠遠望去,覺得寧都的路都平坦了。
也許是被熱鬧來往的人群踩平的,也許是被一群群踩著自行車當玩具的小孩鏟平的“玩樂場”,也許是被騎著車來來往往的大人,將一個個顛到他們的坑填平了。
誰知道呢
他只是瞧著,如今寧都青山綠水,麥田飄香,四路平坦通暢,百姓安居樂業。
可謂政通人和。
插著“奉旨禮部會試”旗幟的船,緩緩駛出碼頭。
兩岸人影重重,朝著船上顧璋揮手,不舍地送上他們最樸素、最真切的祝福。
我們寧都的小農神大人,以后一切都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