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璋“”
還真看得起他啊
顧璋還沒說話,戶部尚書先繃不住臉面了。
他親命戶部右侍郎帶領一眾戶部官員,忙碌了足足一周多,才清算出來的結果,竟然被一個初出茅廬的新科狀元揪出錯來,本就無顏。
如今竟然還要這小兒來戶部,教他們算學,這讓戶部上上下下,顏面往哪里擱
戶部尚書盛正業是個嚴肅的老頭,他道“此法討巧,讓人耳目一新。不過戶部自有一套清算法子和流程,臣定會嚴加清查,到底是哪一步出了疏漏,不出一日就能查明緣由。”
給出了一日查明出錯緣由的保證,這讓六部官員都暗中心驚,也都聽出了他話里的隱含意思,這都是小事,戶部內部就能很快解決,不需要別的旁門小道,反而擾亂了戶部緊密完整的流程,頗為冗余。
明盛帝“不知顧修撰用此法,多久能查明出錯緣由,算出無誤的稅收”
顧璋看了今天這一出大戲,心里也猜了個大概,明盛帝肯定找人試過,覺得此法不錯,要不也不會在瓊林宴那樣暗示他。
“臣需先看看柳州對應原籍地數據,才能做決斷。”顧璋答道。
文武百官都面露詫色,新科狀元竟然想以一己之力,與戶部比較
要知道戶部官員,許多都任職多年,在經年累月的磨礪中,對算學和數字極為精通。
顧璋不過初入翰林的編修,未曾有任職經驗,也就是說,他最多也就學過科舉應試的那些算學知識,怎么敢和戶部專業行此事之人比高低
皇帝下令,很快幾本厚厚的冊子就被取來。
顧璋這是第一次有機會,見識到這個朝代官員做的賬冊。
翻看一看,眼前一黑。
竟然和科舉考試里的大段大段的試題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然區別還是有,但是顧璋覺得也沒太多用處,數字以文字的形式,夾雜在大段文字描述中。
譬如今某府城某縣某村有人口七百八十五口,共計一百一十戶,村中良田六百一十五畝六頃,其中一等田
每一段,給出一個結論數據。
也有許多比科舉試題好的地方,比如關鍵結論數據標了序號,后續方便引用等等改進,幾本冊子的清算條理也還算清晰,順序步驟都是一樣的。
顧璋大致翻了翻,十頁左右的內容,可以用一組表格整理出來。
明盛帝既做了這么一出,肯定是要推廣這種方法的,無論最后用來記錄,用來校驗,還是用來作為主要計算方法,推行肯定是要的。
顧璋在心中思量。
金鑾殿上文武百官都看向正在低頭翻書的顧璋,也不知他會怎么說
明盛帝也頗為期待,他派出去查驗的人到最后,都開始用起了這個法子,說速度更快,清晰明了,方便校驗,不容易藏些腌臜數據。
他也有些好奇,作為想出這個法子,最懂這套法子的顧璋,他才智英敏的顧小狀元,能發揮出多大的效用
他按照手下的人傳信來估計,若有個天,應當是小家伙沒藏拙了。
顧璋也在打算,他想到了秋娘,如今這個好機會,正好可以為秋娘求封府君。
既然明盛帝想推行,他就把這事辦得好些。
光靠一張嘴想說服這些自視甚高,自詡專業的人士,是很難的,他要拿出點切實有力的證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