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修撰入宮去了”
顧璋一入宮,這個消息就飛快傳遍了戶部。
戶部許多官員都打心眼里覺得,顧璋這是終于受不住冷待,入宮去找皇上告狀去了。
“還是年少氣盛。”有資歷稍老點的戶部官員搖搖頭,這才多大點委屈就受不住,以后有的打磨哦。
“也就是仗著皇上喜歡,不過咱們可占理,給了場地,還是戶部最大的院子,又派了人去跟他學,其他人也不是不去,都有各自的差事抽不出時間來。”
“我那日路過聽了一下,那院子里弄得還挺唬人,挺認真,也不知今日入宮,咱們顧狀元能不能拿出清算好的賬冊”
幾位相約去吃午膳的戶部官員們,頓時都笑起來,戶部右侍郎,不對,如今已被撤掉了右侍郎官職的甄姜,頓時爽悅道“今兒我請客”
整個宣朝上上下下在各地的支出,軍餉、糧草、賑災、俸祿、禮樂、祭祖再加上紛繁復雜的稅收收入,那么浩蕩的工程,那樣龐大的數據,誰也不信顧璋一個小小的十六歲少年,能盤算清楚了。
別說帶著那群閑散人士和沒有經驗的新人,即使整個戶部上上下下通力合作,也不可能在短短一月內算清
甄姜嗤笑“他怕是連頭緒都找不著。”
一群人歡歡喜喜地往外走,言語間都是揚眉吐氣地敞開。
倒也有部分戶部官員品行正直,見不慣這些,但上行下效,誰也不敢這個時候去明著表態,誰不知道他們尚書最要臉面這個時候去觸霉頭,日后怕是不想升遷了。
只得嘆息道
“實在是可惜了。”
“跌了這一跟頭,日后能收斂收斂性子,倒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顧璋確實入宮了,不過和戶部官員猜測的不一樣,他可不是去告狀的
他來“進度打卡”,順便蹭蹭飯。
他可不是做了事、出了力還默默不作聲奉獻的性格,他十分坦蕩道“做了事沒人知道,這樣可是會吃虧的,我可不傻。”
明盛帝“君子務實,豈能妄議”
顧璋不贊同“若做了事的人都不說,您怎么知道誰有真才實干,想提拔都不知如何提拔,若那些不起眼的,指不定功績都被別人搶去了。”
明盛帝“”
他怎么覺得臭小子說得還挺有道理
那些默默做事的人,好像是,明盛帝很快反應過來,將這個念頭甩出去,臭小子慣會這一套,臉皮恐怕比城墻還厚
“您看啊,您每日從早到晚批折子,十分勤勉,可百姓卻都不知道,連我這種讀書人都是入了京之后才知道的。”顧璋一副嘆惋的模樣,好似為皇上不懂宣傳自己可惜了似的。
明盛帝額頭突突,接過顧璋呈上來的冊子,忍不住順手卷起,往他頭上敲了一下“好生閉嘴等你的飯。”
“朕看你就是來蹭午膳的”要不哪有人趁著飯點入宮來面圣,還明里暗里表示自己有點餓的
明盛帝不理他,低頭看起了他帶入宮的冊子。
其實他也有些憂心,說要找他撐腰的臭小子一次沒來,聽說還被戶部刁難了。
他也摸不清進度到底如何,如今顧璋進了宮,反而放心了不少。
戶部賬目一事,明盛帝也覺得離奇,話本都不敢這么說。
他原本以為戶部有人貪污,這才有算錯了卻對得上銀錢的賬目,私下派人去查證之后,發現并無此事,反而是反過來,算出的總賬目比實際銀錢多一千多兩,可戶部遲遲找不出原因,等到了要年底總賬的時候,盛正業這個愛面子的戶部尚書,不想暴出賬錢有差的事,竟直接自掏腰包補進了國庫。
這讓他都不好發作。
他想想就頭疼,賬目太多,戶部官員就這么些,又是最累最辛苦的一部,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這個問題,可偏偏誰都沒法解決。
盛正業上任后做得不錯,尤其是頭些年邊關軍需耗費巨大,所有人都不敢碰戶部這塊燙手山芋,唯有他頂著壓力接任了戶部尚書一職,這些年都沒出什么太大的紕漏,明盛帝始終記得當年的事,不想讓他太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