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相結合。
所以但凡是大宣明君,手下都人才濟濟,多賢臣少佞臣,君臣齊心一次次帶著大宣走上巔峰。
這樣鼎盛的輝煌,足足延續了近八百年。
顧璋畫的餅終究是吃完了,階級固化、土地兼并問題也慢慢顯露出來,皇帝制、家天下的弊端,也終于暴露在一位昏庸無能的帝王
手上。
這位末代帝王昏庸到什么程度
即使民間發生了旱災、蝗蟲災害,有數不清的先例給他做示范,他也絲毫不采用,即使連最基本的對百姓免除賦稅都不做,反而還強行復辟了早已被廢除的徭役制度,使得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繼位不到十年,就讓民間哀鴻遍野,更讓鄰國難得看到了希望,有了進攻的機會,使得邊境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戰亂,疫病,天災。
彼時民間之亂,百姓之苦,落在筆下,便覺字字泣血,觸目驚心。
昏君還在京城當縮頭烏龜,甚至想著南下躲避疫情。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民間涌現出了無數有志之士。
他們四處奔走,用畢生所學,嘔心瀝血地想要救國。
將軍率領部下在邊關死守,即使等不到后方支援,鏖戰到死傷八成,也未曾有半點言敗撤退的念頭。
數不清的商人自發捐贈糧食物資,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送往邊關,以支援艱難的前線。
天工學校農學部最頂尖的農學家,親自出世在民間各處奔走,調動糧食賑濟災民,以減少天災對百姓的傷害。更公開呼吁各地各處減少種植美味作物,改種高產糧種。
醫學研究者不懼生死,深入疫病區,只想盡快解決疫病,救百姓與水火,別讓疫病給危機四伏的大宣拖后腿。
無數讀書人上街游行吶喊,在報紙上刊登的文章,振臂高呼著“百戰殉國有何懼,生血熱燙大宣魂”
即使是朝中奮力救國的大臣,也只是想換一位帝王,而不是顛覆大宣江山。
那是他們驕傲了一輩子的大宣啊即使現在遇上了一個昏君,呈現出混亂衰敗之象,可這終究是大宣啊屹立在世界之巔八百年,引萬國來朝的大宣啊
讓他們怎么甘心眼睜睜看著它滅亡
將軍率領的士兵在邊關鏖戰不降,死守邊境線,混亂的國度卻無一名士兵逃亡,那是身為大宣子民的驕傲,那是身為大宣子民的錚錚傲骨
政客、商人、農學家、醫生他們奮不顧身,他們殫精竭慮,努力想把垂危的大宣從懸崖邊緣救回來,他們救的是脊梁,守的是大宣啊
那是最好的大宣,最讓人驕傲的大宣,讓人想一想就意氣風發,挺起胸膛的時代,難道就要這么毀在他們這一代,再也不復存在嗎
不他們決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
他們開始救國,眾志成城,戮力一心,他們即使付出了許多血地代價,也向全世界證明,大宣依舊是那個不容侵犯,鐵骨錚錚的國度。
但令人看不到希望的是,他們抵擋住了虎視眈眈的外敵,穩住了內亂,撐過了天災、平息了疫病,卻還是抵不過昏君統治為社稷帶來的創傷。
正直有志的官員迷茫,不禁對著明盛帝帝陵的方向慟哭,志在報國的學子無措,在天工學校對著顧璋的雕像哽咽地訴說著自己的掙扎和疑惑。
他
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
明盛帝,大宣百姓心中最優秀的帝王。
顧璋,所有人心中永遠無法忘懷的先賢圣祖。
哪怕兩人已經去世了幾百年,在所有百姓心目中,他們依舊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存在。如今亂世之下,所有人更懷念盛宣之景的強悍與繁榮,懷念這對君臣。
他們心中都堅定不移地信任著,如果明盛帝和顧璋還在,所有的問題都不會出現,若是他們還在,肯定能解決所有的困難。
畢竟那可是明盛帝和顧公啊
親手將大宣帶到巔峰的明盛帝和顧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