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一年四季都有,但春筍和冬筍的口感最佳。
現在的時節雖然不對,但有桑宣宣這個大號buff住在宣山,平日里竹筍的鮮美居然不遜于春冬兩季。
宣山的筍是烏殼筍和白箬筍,不是特意種植的,都是純天然的野生筍,現在已經在宣山一角生出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來,一眼望去,入目都是一株株挺拔的秀竹,恰如一個個站崗的士兵。
烏殼筍的筍衣是烏褐色的,帶著斑點,看起來細細尖尖的,很是秀氣。
白箬筍是黃白色的,更粗壯一點,筍葉顏色淡黃。這種筍嫩度梯度比烏殼筍大,嫩的很嫩,老的就完全咬不動了,要挑一看就剛破土沒多久的挖。
烏殼筍的肉質特別鮮嫩清爽,是筍中的佼佼者。白箬筍個頭更大些,肉厚味鮮。
張老頭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不僅嘗遍了各地的佳肴,連與食材有關的知識都如數家珍。
“筍要是吃的精細,連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做法。根據鮮嫩程度不同,分開食用。”
“最嫩的筍尖可以單獨炒食,中部切成筍片,不管是炒還是燒都可以,也可以作為配菜,根部的質地比較老,適合煮和煨。”
他說的仔細,一同來挖筍的吳教授也聽得認真。吳教授到這把年紀都沒見過山里的野生竹林,挖筍也是頭一回,一邊學著張老頭的動作,一邊聽他講與筍有關的美食故事,覺得津津有味,妙趣橫生。
兩個人不追求速度,只挑最優質的筍來挖。慢騰騰的挖了半簍子的竹筍以后,一抬頭看見林邊有幾只雞邁著悠閑的步伐溜溜達達的過來了。
張老頭高興道“竹園養雞,這筍該叫哺雞筍才對。”
竹筍喜歡深厚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壤,在竹園里養雞,雞群啄地里的小蟲吃,幫忙疏松了土壤,又留下了肥料。
在這種竹園里長出來的竹筍,該賣個高價,不說別人,張老頭遇到了就肯定會買。
吳教授若有所思“我挖筍的時候,就覺得這里的筍格外的嫩,是因為這些雞經常在竹林里活動的原因嗎”
張老頭也對這個時節的筍依然有這樣幼嫩的筍質感到奇怪。他剛才挖筍的時候切了一塊下來,放進嘴里嘗了嘗。
生筍味道甘甜,脆脆的,還帶著一點澀。不算特別好吃,但能吃出這筍是很嫩的。
按理來說冬筍最嫩,因為它藏在土里,肉質厚而清甜細嫩,現在是九月,這筍又已經破土而出,明顯不應該是現在這個口感。
張老頭搖頭“應該和這些雞關系不大,可能是這個山頭有靈氣吧。”
吳教授一個相信科學的知識分子竟然也對這個玄妙的說法表示認可“沒有污染的山里,生出這么優質的野生筍確實不足為奇。”
就連他來到這里不到半天,也覺得空氣清新,呼吸通暢。因為有咽炎總是干癢的喉嚨也舒服了很多。早年講課還沒有現在這么多高科技教具,就一張黑板,一盒粉筆,課講得多了,各種咽喉的毛病也跟著來了。
不過在宣山待著,整個人都神清氣爽,好像都年輕了幾歲。
筍這種東西挖出來越快吃掉味道越好,留在土里,竹筍半天的功夫就能長成幾尺高的竹子。挖出來也在一刻不停的變老。
張老頭“筍要吃一個鮮,吳教授,咱們這就回去把它料理了。”
吳教授掂了掂筐子,也覺得差不多了。
走出竹林的路上,張老頭心情愉悅,忍不住道“宋朝有一個叫林洪的進士寫過一本食譜,他在書里說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熟,其味甚鮮。這竹林要是我的呀,我也學這位古人,現挖現吃,就地煮熟,看看是不是比平時更鮮美。”
吳教授笑道“可不敢在山林里用火,咱們現在帶回去,也不比現挖現吃多耽誤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