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劉老頭這碗面,翠綠的蒜苗和香菜碎飄在湯汁上,與鮮紅的辣椒各分得半壁江山,光是看著就讓人食欲大增。
老潘夫妻吃辣的本事只能說一般,但知道山海食堂的辣椒油香,不肯錯過,鼓起勇氣加了小半勺,辣椒油一澆到剛出鍋的熱湯上,香氣倏地散開,強勢又霸道。
最后這五黃,終于來到了重頭戲面上。
牛肉面里的面必須要現拉,煮湯的鍋一直都是沸騰的,面條焯水也很容易熟,張老頭幾人之所以等了這么久,就是在等后廚的于師傅把面拉出來。
一大早上的頭湯是好喝,卻碰上了于師傅這個拉面新手,技巧在應玲瓏的指導下沒有什么錯處,就是速度稍微慢了點。不過看他越來越熟練的動作,進步已經相當明顯了。
于進寶是于家兄弟里最細心的那個,有些幫廚的工作霍一斐忙不過來,應玲瓏也愿意交給他做。
面是現拉的,客人要是有對面條粗細的要求,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想要細面就多拉幾道,愛吃粗面就少拉幾道。
在張老頭的建議下,個人都選的是細面。張老頭還特意囑咐,細面好,容易入味,不用怎么嚼,適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
不過他牙口尚可,面不用太細了,像是龍須面、銀絲面其實并不適合做牛肉面,太細了,吃到最后容易糊。
只要相比于普通面條稍細即可,這樣才能吃出筋道,否則何必費那個勁吃現拉的面呢
于師傅動作不快,就是記著每一個客人的要求。
張老頭夾起一口面,打量一番,對面的粗細很滿意,湯清就應該吃細面,細面軟彈,掛的湯汁多,撈起來的時候掛滿了辣椒油,又吸飽了牛肉清湯的湯汁,香味和鮮味完美融合,還有手工拉制出來的那種筋道,處處都完美。
不過吃牛肉面,一清、二白、紅、四綠、五黃這幾點樣樣都做到還不夠,牛肉也得拿得出手。牛肉做的好吃,直接能讓一個小店打出名頭來。
山海食堂的牛肉是可以自選的,張老頭選了筋、皮、肉全有的“道皮”,有皮的豐腴、肉的緊致,還有筋的軟韌。
潘夫人本來想選純瘦肉,被張老頭勸住了,單純的瘦肉燉爛后會有點柴,纖維很粗,不如選帶筋的牛腱肉,牛肉煮的軟爛,有筋也不費牙。
大塊的牛肉切成薄片,鋪在湯碗里,被張老頭挨個用筷子戳到湯里,牛肉面里的肉片是冷切,現在浸潤在滾燙的湯汁里,上面的油脂微微融化,溫熱的剛好入口,一咬軟爛噴香。
別看肉片切的薄,量卻不少,肉香味不僅不會淡,口感還更好。
張老頭吃完了面,應玲瓏才出來和他搭話,閑聊幾句后,問起他有沒有收養貓咪的意向。
張老頭“小貓”
他猶豫了下“我一個人住,養只小貓解悶倒是好,就是我準備和老潘他們一起出去逛逛,指不定什么時候回江余。”
在宣山的這么多天,他們這些因為各種瑣事沒能常聚在一起的老朋友重新熱絡起來,又結識了不少新朋友,馬大爺今天就去在宣山認識的新朋友家做客了,所以才沒來吃牛肉面。
每天在宣山和大家一起晨練、種田、養花、釣魚,閑的時候聊聊各自的見聞,張老頭感覺自己又煥發了活力,既然還沒老到不能動,還是要到處走走看看,于是和老潘夫妻定下了一起出去旅游的計劃。
這樣是很好,張老頭從老伴去世后就沒什么精神頭,孤零零的守著老房子,說是老頭,其實也才七十歲,就是看著暮氣沉沉的,現在倒是有幾分意氣風發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