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面名義上是三個人在討論,實際上太后迷糊著呢,她的核心觀點就是小花骨朵想去讀書就去唄,何況還能帶帶她五哥。
太皇太后和康熙討論的就現實的多了。
太皇太后的意思“咱們從關外來,雖然用漢人的東西籠絡漢人,但是咱們不能遵循漢人那一套,咱們在關外的時候女人能做主的多了。孩子既然愿意去讀書,不妨讓她去。日后她嫁到了蒙古,既能用漢人的學問也能用咱們滿蒙的辦法,對于穩定蒙古有用,讓她去讀書吧。
康熙卻說“如今咱們入了關,朕每日都在把握其中的尺度,該如何治理漢人,又該如何讓滿漢相處,這里面漢人最在乎的是什么,做什么能激起民憤這些不得不考慮,不得不反復衡量得失。究其原因是咱們滿人太少漢人太多。以少數治理多數,不得不妥協些什么。
漢人的先賢說有教無類,但是這里面是不算女子的。宮里有什么行為天下都看著呢,如今天下才算是安定了一些,不能因為一個公主入學讓江南再起波瀾。畢竟江南各處,甚至是江北的晉冀魯豫各處,都有大把的鄉賢和那些迂腐的夫子反對女子讀書和拋頭露面。那些愚夫愚婦只會聽從那些鄉賢老爺們的,都是些烏合之眾,腦子里一團漿糊,有幾個會動腦子想事兒的。
太皇太后明白皇帝的意思,如今天下求穩為上,用漢人的玩法來治理漢人。一旦天下動蕩,彈壓起來十分費力,眼下八旗沒以前那樣有銳氣了,能征善戰的幾位王爺都去世了。如今算來,這是滿人的
第二位皇帝入住中原,漢人說胡人無百年國運,有前元的例子在前面,而且太皇太后自己就姓博爾濟吉特,她很懂康熙的擔憂,作為一個一輩子浸泡在權術中的女人,哪里能不了解皇帝的恐懼。
她想了想就說“這事兒好辦,讓知道的人閉嘴,就按她說的,是科爾沁送來的孩子,是太后養育宮中的小親戚。也不必跟著那些蒙古孩子住在一起,令她白日上學,晚上還回壽康宮。如何
康熙看太皇太后和太后都同意,也只能退一步“這么糊弄著是因為小的時候男女孩子都是一樣的,但是長著長著他們都不一樣了。也不知道這孩子到底是不是腦子一熱才鬧著要讀書,在朕看來,倒不必答應她,只是她現在鬧的您和皇額娘都知道了,讓她跟著去讀書也行,不能露出一點消息出來,且,她八九歲了必須回來,朕只答應她跟著讀五年的書
。
太皇太后知道他不可能再退步了,點點頭“就依著皇帝。”
太后還在迷糊呢,看他們祖孫不說了,缺心眼的問“到底答應還是不答應我可是跟胤祺保證過了,要讓他和妹妹一起讀書呢。
都知道她缺心眼,所以太皇太后和康熙這一對祖孫都沒說什么。
康熙站起來告辭“這邊的安排就全托給老祖宗了,為了朕父女的事兒,今兒累著您了。”又跟
皇太后說“皇額娘,您坐會吧,朕回去了。”
他往后退了幾步轉身走了。
太后立即站起來“皇帝,話沒說完呢。”
太皇太后攔著她“說完了,你坐著吧,讓你的人都過來,我事兒交代。”那讀書的事兒
“皇上準了。”
太后瞬間高興的笑起來,“我就說皇上哪有不同意的。”
康熙從屋子里出來,臺階上坐著的兩個小孩子趕緊起來。五阿哥緊張的問“汗阿瑪,你們答應了嗎
康熙沒搭理他,問海棠“跟汗阿瑪說,為什么要讀書啊你看人家讀書,有的是父母讓讀的,”說完看看五阿哥,五阿哥壓根沒覺得自己被內涵了,還眨巴著眼睛看康熙。
康熙接著說“有些是為了榮華富貴和出人頭地讀的,比如外面的那些大臣們。有的人就志存高遠,比如那赫赫有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是為什么
五阿哥搶答“妹妹讀書是為了陪我。”“你不許說話讓你妹妹說。”
海棠就說“讀書就是讀書,跟人吃飯一樣,嘴巴要吃飯棠棠才能長大,棠棠的腦袋讀書才能不糊涂。
糧食是滿足生存的需要,讀書是滿足精神的需要。讀書不能功利,活到老讀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