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六阿哥學習走神,海棠這會十分認真,因為學渣五哥幾個月了還沒學完三字經,對,三字經學了幾個月,學著丟著忘記著,得益于那一百二十遍的恐怖重復,他背的很熟,但是三字經講了什么是真的記不住。
海棠早上和五哥聊過,因為他沒學會,有些典故是囫圇吞棗,還不好意思問師傅,就進度緩慢。海棠新來,師傅肯定要先摸摸底,海棠就準備了白紙給四個伴讀讓他們替自己和五哥做筆記。
畢竟海棠還小,骨骼很軟,長時間寫字不太現實,而且時間寶貴,她不可能一邊問一邊自己做筆記。所以當師傅問會不會背三字經的時候,她說會,只是不懂其意。給師傅背誦了一遍三字經,就開始提問。
在提問前對其中一個伴讀說“第一行寫我問的問題,另起一行寫師傅的回答。”
問師傅“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誰教五子中的五子是誰,他們六人后來有什么成就在哪本書中有記載這個義方是什么前面寫了孟母三千,這個竇燕山的義方和孟母的辦法孰好孰劣后來有沒有推廣
問了之后跟伴讀說“師傅說的記下來,回頭再們再溫習。”
再轉頭把自己剛才的話跟五阿哥用蒙古語講了一遍。因為一起生活,她那蒙古漢語滿話夾在一起的表達方式五阿哥能聽的明白。
而海棠也做好了同聲傳譯的準備,因為五阿哥經常抱怨這些師傅動不動就拽文言文,他聽不懂。
師傅哪里見過這種架勢,那問題一下子拋出來了,后面還有個伴讀奮筆疾書,師傅們是沒見過當
庭做筆記的。
師傅回打一個問題,海棠給五阿哥翻譯一遍,再問問后面的伴讀跟上了沒有,記住了不曾。
后面起初寫的慢,漸漸的寫的快了,跟了上來。
后面不用操心,海棠就專心問哥哥,看他哪里不明白的,這幾句話弄懂了之后再接著學下一句。一直講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上午才算是結束。后面的伴讀寫了整整幾十頁紙,各個手腕酸痛。五阿哥很滿足,今兒聽懂了,有了妹妹就是好。
師傅渾身不得勁,因為和他以往講課不一樣,以往他只需要講就行了,就問問五阿哥聽懂了沒
有,一般情況下五阿哥是點頭表示聽懂了的,至于伴讀們能不能懂他是不管的。
現在不一樣了,這新來的貝勒爺問題太多了,后面的四個伴讀也膽肥了,小聲的在這貝勒爺身后提問題,光是給他們六個解答都讓他渾身不舒服,主要是這貝勒爺的問題很刁鉆。
特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這個貝勒爺問“冬夜里給父母暖被,他個子矮,只暖了一半,腳頭那兒還是涼的,這種暖一半算不算是真的暖了”
師傅自然回答,孝心重要。
貝勒爺又問“冬夜寒涼,他從溫暖的被窩里出來,被凍的得了風寒,這是不是陷他父母于不慈之地
師傅目瞪口呆,正絞盡腦汁想著怎么回答呢。這貝勒又問“父母愛子女,冬天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從溫暖的被窩里面出來再鉆見涼被子里面,這是為什么是不是和東漢舉孝廉有關系,會不會有人沽名釣譽,為黃香出仕故意這么說的為的就是譽滿人間
師傅肚子里罵胡人就是胡人,前面幾句都白學了,背著“人之初性本善”還把人想的那么齷齪。
黃香乃是東漢大儒,又掌握軍政,漢和帝年間做了尚書令,是當時的寵臣。那可是進了后漢書的人物,寫了天子冠頌和九宮賦,更是愛民如子的典范,其子孫封侯拜將,豈容一個小小的胡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