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滿人去,是利在日后。
以兒臣的看法,是先遷徙一部分蒙古人過去,再把旗人給遷過去,他們不是說有些地方能種地嗎也遷漢人去,種地制鹽這些都要靠漢人。
遷徙蒙古人的好處有二個第一是能滿足眼下草場運轉,第二是能讓周圍的蒙古人放心,畢竟是同族,他們不會太防備。第二是要酬功,賞賜那些在這次大戰里面出力多的部落牛羊金銀不如讓他們分出一支進入青海。他們愿意分人就分人,不愿意還有別的賞賜,兒臣估摸著這些人都同意。
然后咱們以保護草場為名義派遣出一支八旗大軍駐扎,好處就是能防備著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這一對叔侄南下,等時機成熟了,許諾他們帶家眷去,在十年內慢慢的把滿人塞進去。到時候要讓滿人比蒙古人多,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最后再每年遷徙一些漢人進去,種田漢人最拿手,就是蒙古人也要吃點面食和菜蔬,幾方交換之下,一二十年就成了一個新的部落了。
過上二五十年,新一代人長成之后,這里就成了朝廷治下的地方,原來的部落家鄉只能從長輩里口中聽說,不會朝思暮想,只會守護自己的土地,從此之后妹妹的草場就不是他們瓦刺人能覬覦的草場了。”
康熙對太子的看法十分滿意,這種穩扎穩打才是真正老成謀國之言。
“你說的對,和朕想的一樣啊。”他問太子“你覺得調哪些部落的人口過去”
“自然是離著盛京近處的幾個部落啊”
這些部落早就投了滿清,在努爾哈赤父子四處征討的時候出力良多,早就被證明是自己人了,而且這些部落幾乎是皇帝說了算的,把這些地方的人遷徙過去朝廷放心,沿途的蒙古各部落也能理解。
說完了遷徙人口,接下來就要說說派誰去鎮住場面了。
父子兩個一番對答,康熙屬意正白旗的領侍衛內大臣費揚古,也就是六阿哥伴讀扎拉豐阿的祖父,他還有個身份是順治帝董鄂皇后的弟弟。
除了這個領兵的大臣,各級官員也要配備齊全,到了下午各位阿哥來找康熙的時候,康熙已經把官員名單列出來,交給下面執行了。
看到兒子們進來,康熙整個人都言笑晏晏,看的出來很是輕松愉悅。
他靠在炕桌上檢查兒子們的功課,旁邊是坐的端正的太子。幾個皇子不停的對著太子眨眼,太子默默搖頭不語。
康熙看了一會,把幾個孩子作業里的錯誤和瑕疵給指了出來,就說他們“你們這字寫的潦草啊,可見是心不寧,怎么了被你們妹妹的功勞驚著了”
二阿哥立即接話“兒子們聽聞后都是欣喜若狂,急不可耐的想來給您賀喜,好不容易才忍到了放學,自然
是無心學習。”
他這話說完,幾個弟弟都悄悄的看了他一眼,九阿哥甚至還翻了白眼。
老二這可真是馬屁精
康熙心情好,把他們的作業放在一邊,指著榻說“都上來坐,這是開疆拓土的好事,足以開太廟告知祖宗。”
一塊地方名義上管理和實際上管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于朝廷來說,多了一塊土地能收稅,對于康熙來說,他的觸角真正的深入到了漠西蒙古,在里面扎下了釘子。
幾個孩子都脫鞋上了榻,四阿哥急不可耐的問“汗阿瑪,妹妹真的占據了青海她什么時候回來可曾受傷可遇到什么為難的事兒她如今手邊有多少人這一路上吃了什么苦”
這話題真是一陣接著一陣問。康熙心情好,就給他解釋“受苦自然受苦了,長途奔襲之苦,與人勾心斗角受到的苦,還有就是她被包圍,差點沒逃出來擔驚受怕的苦,苦總是要吃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在都熬過來,等到各處官員齊備去草場上拜見她,一些先頭的牧民遷徙到那里了,她才能回來。算算日子,快了也要好幾個月呢。”
五阿哥問“大哥和伯王什么時候回來他們能順道過去看看妹妹嗎”
“這可不順道。”康熙聽到福全和大阿哥臉上的笑容就淡了,跟兒子們也沒什么可遮掩的“你伯王和叔王最近的表現讓朕不滿意。你叔王帶著兩萬大軍,一個碰面都被噶爾丹給打敗了,跟朕上折子說什么火器太少操練不熟,那意思兵敗和他沒關系
你伯王更讓朕生氣,本來是能追上噶爾丹的,趁機殺了此獠西北能早日平靜,他卻輕信對方花言巧語放對方跑了,致使功虧一簣”
這些阿哥們各個面面相覷,七阿哥就問“這么說,就是因為伯王判斷失誤才放跑了噶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