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為了入哪一旗又是一番爭吵,康熙回到無逸齋,把福全和太子都叫來,一方面是為了放松,一方面也是想聽聽哥哥的意思。
福全是鑲白旗的王爺,笑著說“一直以來兩黃旗的感情比和其他幾旗要好,兩白旗之前的感情比跟其他幾旗要親密。”
康熙點頭,兩白旗早先是兩黃旗,實力一直都很強。
努爾哈赤親領的兩黃旗留給了阿巴亥大妃的三個孩子,后來皇太極就說黃是正色,皇帝領的就該是兩黃旗,努爾哈赤的兩黃旗到了多爾袞兄弟手里就改名兩白旗,實力一直很雄厚,而兩白旗又因為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輪流做旗主一直抱團,加上入關的時候,多爾袞是攝政王,分配好處免不了多吃多占,兩旗還是很團結的。
福全接著說“京中很多正白旗的官員來跟奴才說情,奴才不見,他們就托鑲白旗的佐領們來敲邊鼓,奴才這幾日在家里也不比在外面安靜,現在耳朵里全是說情的話,實在是不好跟您說什么。”
康熙就說“朕也有幾分猶豫。昨日把班布拉叫來,孩子說不單單要考慮眼下,還要考慮將來,她年紀小,不知道該怎么選。”
福全說“這樣說也對。”就問太子“太子以為呢”
太子確實有考慮,他也是從將來的角度考慮的。前幾日就和幾位心腹大臣討論過了,今日伯王遞了臺階,他自然想說。
他看看康熙,康熙說“但說無妨。”
太子就表示“正所謂好馬配好鞍,妹妹頗有將帥之資,去正白旗更好一些。至于正藍旗,兒子覺得十三和十四長大了總要有地方安排,正藍旗正合適。”
讓妹妹去正藍旗幟,無非是把安親王府換成了勇憲王府,這不過是騰籠換鳥的把戲,汗阿瑪是放心了,將來就輪到他的兒子就鬧心了。把十三十四放進去,既能取代安親王府,也能讓十三十四兩支互相制衡。
而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帝,勇憲王府實力再大也不敢全部掌握了,必要維持在一定的邊界不能越過去,一旦越過去,難道是想架空皇帝
換句話說你們想造反
王府在大義名分上就輸了。
作為旗主的皇帝能隨時把勇憲王府給遷出正白旗,出旗之后他們的實力還能剩下多少所以現在留妹妹在上三旗是留了一個活扣,能讓后來的皇帝隨時處置實力膨脹的王府。
太子沒說的很直白,但是康熙意會到了。
他作為一個皇帝,也要考慮江山傳承的問題,太子擔心妹妹實力大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就跟太子說“你妹妹甚是辛苦,入關后朕平三藩,就是擔心邊疆藩王尾大不掉,這些年一直有人上書說讓朕申飭你妹妹對青海官府插手,收回你妹妹調動大軍的印信,撤回她在當地收稅的許可,辦了這些就等于是撤藩。
可是要讓馬兒跑就要讓馬兒吃飽,你妹妹在青海,北可直抵準疆,南能進入高原,若是對她多加限制,她調動不了大軍征收不了稅賦,拿什么和準噶爾部作戰京城距離那邊太遠,送一回糧草路上消耗多少就是送去了,大戰也結束了,所以在當地征稅是避免不了的,調動大軍也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藩王權力太大容易尾大不掉也是避免不了的。朕在這里跟你說,你伯王也在,他也聽著呢,給你做個見證,你妹妹那里朕早就說過,朕晚年要收繳她的權力,撤了她在青海的王府,讓她回京城做個太平王,避免你和她因此鬧的兄妹不愉快,傷了感情。”
說完跟太監說叫起居注官進來,把這話記下來,朕用印封檔,裕王也用印,讓南書房大臣簽字,日后也有個物證。”
福全點點頭。
太子趕緊站起來跪在了腳踏上“兒子沒這個意思,不過是議論妹妹去哪一旗,怎么就招了您這話,這傳出去讓兒子怎么面對妹妹,似乎兒子這當哥哥的天天惦記著算計弟弟妹妹呢,兒子都沒臉面對各位弟弟妹妹了,這兒子冤枉啊。”
福全說“你別這么說,此事現在過了明路,免得將來再起波瀾,總比遮遮掩掩強,有些事在咱們這里不過是一句話,幾十年后咱們都不在了,那就是大事了,所以現在把這些辦了,將來社稷安穩,于國于家有利,沒有比社稷安穩更重要的事兒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