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在婚后幾天就開始跟著康熙做他的副手,康熙每天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很多事康熙不放心交給別人,比如說科舉。
明年開春就要春闈,康熙打算在封筆前選出考題,讓海棠把這件事記下來到時候提醒他。除了這事兒還有就是礦場鬧事兒的折子也擺在了他的案頭。
康熙看了之后很煩,和年輕時候相比,他此時有了怠政的苗頭了,把這幾封折子扔到一邊,想了想就說“下旨,讓全國的礦場封禁,日后不許開礦”
海棠就覺得這命令下得離譜。
她把圣旨記下來留著不發,吃了午飯陪著康熙在前湖遛彎的時候說“若是全部礦場封禁,那么云南的銅礦呢”
鑄造貨幣要用到銅,偏偏這地大物博的國家銅礦稀少。
康熙說“別的礦自然要關,銅礦是不能關的。”
海棠就說“百姓如何想的兒臣不知道,但是那些當官的就會想憑什么云南的礦就不關,說不定山西也有銅礦,現在關了怎么找銅礦然后就開始抗旨不遵,覺得只要發現了銅就能免罪,若是沒發現也沒事兒,找個替罪羊出來就行,大事化小,把抗旨不遵變成失察,不過是借著倒霉蛋的人頭一用,照樣能當官享樂。”
康熙知道海棠說的這也是實話。
一刀切是不能解決事兒的。
海棠就說“礦是要挖的,不挖礦很多事兒都辦不了,您只看到鬧事,是怎么鬧事兒的有的是去礦上做短工,是那些礦主不做人不發或少發工錢,這是斗礦主。有的是一個地方的人抱團搶活兒干,畢竟手停口停,這是曠工爭利益,說白了是當地管理不善,鬧事兒也并非人家的本愿,只能說百姓種地已經養不活龐大的人口了,必須想別的法子,要不然一場旱災水災,到時候流民遍地。”
康熙就說“你說怎么辦”
“以前不是說要用新人換官場的人嗎兒臣記得幾年前就說過培養新的讀書人,如今這些人是不是也該出來當差了。”
“年齡大的這批是該出來了。”
“這好辦,先派這些人去礦上駐守,三年為期,令他們去主持公道,先處理礦上的事兒,等他們能處理了這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之后,就有了初步決斷訟獄的能力了。然后三年考核,優秀和中等的離開等著接下來的安排,考核不成功的,或者是收受賄賂與礦主地頭蛇沆瀣一氣的,罷黜不用。下一批再派去,如此幾年,先把礦上的規矩立起來,形成規范,再說其他。
這些人必須先認識民間疾苦,更能知道如何治理當地,等這些人足夠多了,漸漸地就能替代科舉,科舉這種選拔官員的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識民間疾苦,這些人日日苦讀,哪里去田間地頭種過地特別是江南的那些神童,有幾個是貧寒出身都是家里富貴,剛落地就有人在他們耳邊念叨三字經,家里沒點底蘊的養不出神童來。”
康熙想得更多,如果這辦法能替代科舉,那就是不必像現在這樣依賴江南的讀書
人了。到時候就是那些人求著朝廷出來做官,不是朝廷求著他們出來做官。
“嗯,你這主意不錯,寫個條陳來,朕再斟酌一番。”
“嗯”
“從貧寒的八旗中選拔這類孩子,讀書習字的筆墨紙硯朕讓內務府走賬,從朕的內帑出錢,每日再供應兩頓飯,朕替那些貧寒人家養孩子,他們既減少了養育孩子的辛苦,朕也能收一批忠心的人。只是此事急不得,必須慢慢來。”他是覺得自己看不到成果了,堂兄弟們的去世和親兄弟的臥床讓他覺得自己也會命不久矣,只是太子那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