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老三的死讓老太太瘋了,日常看著不明顯,但是總覺得有人要害她。
這么一說,其他幾房人口恍然大悟對啊,狀告兒子這種事兒正常人干不出來。
因此這幾家親眷們議論一番,紛紛可惜一陣子,覺得這老人家也挺好的,可惜瘋了。還有人說當初這老人家也是個明事理的老人家,在宮里的時候就辦事利索,太后還很喜歡她,可惜瘋了
好可惜啊甚至還有人跟噶禮的妻子說“老人家也可憐,吃了半輩子苦了,你們多體諒多孝順吧。”
噶禮的妻子只能嘆口氣,無奈地說一句“唉,這都是命啊咱們是自己人,知道這事的都能知道我們兩口子不容易,那不了解的背地里還不知道怎么編排呢。”
然后大家紛紛表示理解,還有人問需不需要給宮里的貴人暗示一下,要不然她這經常進宮的人,萬一沖撞了貴人呢
噶禮的妻子立即感激地連連道謝。
只要宮里知道她腦子有病,誰還讓她進宮
然而這些算計宮里的貴人并不知道,噶禮的母親除了是康熙的乳母之外,還和太后的關系好,京城進宮陪著太后說話。此時太后沒想起召見噶禮的母親,而是和舒宜爾哈一起看最新明發天下的一道旨意,實際上是舒宜爾哈解釋給太后聽,別看圣旨是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的,太后是每種文字都不認識。
這道圣旨的內容總結起來就幾個字“勿增勿減永為定額”
舒宜爾哈念道“諭大學士九卿等、朕覽各省督撫奏編審人丁數目、并未將加增之數、盡行開報。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見在人丁、加徵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并未加廣。應令直省督撫、將見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增出實數察明、另造清冊題報。”
太后聽得腦袋發暈,問舒宜爾哈“這是什么意思”
“皇上圣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山東一條鄉間小路上,傳令的人騎著馬,一路騎行一路大喊,“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聲音遠遠地傳開,山東不愧是孔孟之鄉,這里的讀書人就是多,沒一會大家在讀書人的解讀下開始高興起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是皇上親口說的。
十五阿哥騎著馬趕上海棠的馬車,隔著車壁板說“姐姐,聽到了嗎外面都說汗阿瑪圣明呢外面都喊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嗯,”海棠回應了一聲,并不顯得高興,甚
至憂心忡忡她一手擼著鹽寶的大腦袋,一手拿著康熙明發天下的諭令,并沒有感到高興。
也不知道誰在朝里往皇帝臉上貼金,明明圣旨上說aaadquo勿增勿減永為定額aaardquo怎么就成了aaadquo滋生人丁永不加賦aaardquo
本作者則美提醒您最全的成為雍正妹妹之后盡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地稅和丁銀分別征派,自從社會穩定后,人口連年遞增,上次海棠和四阿哥配合清查土地,這是對地稅進行的一次登記和追繳,然而這時候還有一種稅,就是丁銀
丁銀可以理解成人頭稅,然而民間生子從不登記,以此逃避丁稅,甚至有些沒地的百姓四處流浪,也不記錄在戶籍上,一旦犯事很難查清,對社會穩定而言是一種隱患。為了穩定稅收減少社會隱患,加深對民間的掌控,康熙才提出“勿增勿減永為定額”,意思是按照現在的戶籍繳納丁銀,日后家里的人比戶籍上的少了也是這個數,多了還是這個數,目的是鼓勵百姓去衙門登記人口。經過朝廷里面那群馬屁精的吹捧就成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這其實也算是一種善政,然而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就是善政也難以惠及到百姓身上。在未來的日子里,丁銀少收的銀子,這些鄉紳賢達們在別的地方用別的苛捐雜稅給撈了上來,尤其是江南地區最盛,百姓真的被地稅丁銀給盤剝的沒一點余錢,因此雍正才極力推行“攤丁入畝”,緩和了社會矛盾。
海棠只能嘆口氣
此時的二月是北方農田需要灌溉的月份,從山東入河南,所有的田地都缺水,這是靠天吃飯的年月,海棠的心情異常沉痛,整個人都開心不起來。
她此時才明白,再好的機器,如果不能在農業生產上有所幫助,這片大地上的百姓仍然飽經苦難。她思考再三,給康熙和十一阿哥各寫了一封信。
給康熙的信里說了自己沿途的見聞,給十一阿哥的信里就重點描述了抽水機的作用,然后滿篇花言巧語請弟弟幫忙做出來。
十一阿哥接到了信后反復讀了幾遍,每次都是讀完一遍疑惑地再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