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官員說什么“黃河清圣人生”,都紛紛稱這是祥瑞之象,并且把這圣人的名頭硬要往雍正臉上貼,只有圣君才會讓天下海晏河清。這就是海晏河清里面的河清啊
海棠和弘暉面對面,都看不懂這是什么情況。然而坐火車跨越了兩省,這個時候都已經是下午了。海棠借口說這會兒天光不亮看不清楚,明天再看。
她要求明日準備船,她要沿著黃河追溯上游,看看是從哪里開始變清的。
田文鏡沒攔著,吩咐下面準備船,躬身請海棠去開封,說道“您和大阿哥在京城,用膳都是魯菜口味,來到了河南也嘗嘗豫菜,今日捕撈了幾條黃河大鯉魚,這可是難得的美味,您一定要嘗嘗。”
海棠看著平靜的水面說“也好,早聽說過紅燒大鯉魚,今兒就嘗嘗。”實際上他以前來河南也經常吃這道紅燒大鯉魚,味道確實不錯。很多官員讓她嘗嘗豫菜里面的頂流鯉魚培面,她聽見這名字就覺得胃被一只無形大手給揪住了,拒絕吃這道菜。
一群人回到開封,河南的官員陪著吃了晚飯,田文鏡告辭而去。
弘暉和海棠喝茶聊天,弘暉說“侄兒今日看了,這水真的是清的,能看到里面的水草”
海棠問“我也看到了,但是這也太奇怪。”
弘暉說“咱們遠在京城,對這種事兒自然覺得奇怪,想來當地的百姓應該有些見識,不如去問問。”
海棠想了想,點頭說
“也行,這也是個辦法。你派人去問,再調地方志來,看看以前有沒有記錄。我明天親自坐船去上游看看。”
第二天海棠一大早去了河邊,留下弘暉查河水變清的原因。她帶著人坐船向著西邊上游行駛,這船是蒸汽機船,速度很快,一上午就到達了三門峽,再往前就不好走了,船開始掉頭回程。
下午到了開封段,海棠不死心,讓往東去,往東一直走,直到天快黑了隨行的人勸她天黑回程,就算天不黑這會兒也沒燃料了,該回去了。
海棠回去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岸邊的人都舉著火把翹首盼望,直到海棠平安上岸大家才松口氣。
晚上是清蒸大鯉魚,姑侄兩個干掉了這條魚后弘暉說“還真問出了點東西,今兒有個進城賣木頭的老頭說黃河清大災生,前明的時候黃河清過,那是因為甘肅一帶大旱,水流緩慢,泥沙就沉在了河底。
侄兒根據他說的年份去找地方志,不知道是這老頭說的時間是錯了還是什么,開封的地方志沒找到記錄,不過我們翻了明史,發現了端倪,從洪武年間開始找,還真找出來了。”
“哦真的是大旱嗎”
弘暉拿出一張紙給海棠看“前明黃河水清在明史上一共有記錄的是十七次。別說前明了,順治元年和二年也水清過,康熙三年也水清過,這些在實錄里也提過。
就說明朝時候,有明確記載上游大旱的是四次,分別是洪武五年,記錄是連年大旱,行人能從河床上行走。第二次是成化二十三年,黃河沿途六省大旱。第三次是萬歷三十年,上游水竭,最后一次是崇禎十一年,也是上游大旱。其他時間包括順治年間和康熙年間都沒記載水清的原因。”
看來應該是上游大旱了。
海棠說“你今兒晚上就寫信,明天派人坐車回去把這些交給你皇阿瑪。”
弘暉點點頭,帶著這些抄錄和一些涉及記錄的地方志出去了。
海棠松口氣,比起虛無縹緲的祥瑞說,她更信上游大旱這種說法。
既然這件事已查得七七八八只待驗證,而且黃河的水也確實是清的,海棠不打算在這里久留,打算換乘火車去山東港口。
在海棠準備出發的時候,京城里面雍正收了信給十七阿哥看,就說“你沿著黃河上游跑一趟吧,看看到底是哪里受了災。”
十七阿哥答應下來,準備回家收拾行李出差。出門的是遇到了弘時,弘時問“十七叔,您看著我阿瑪今日心情如何”
十七阿哥往里看,回過頭說“瞧著還行,不像是生氣的樣子。”
弘時松口氣,和十七阿哥分開后就讓人進去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