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四周官吏紛紛駭然。
太祖定天下后,先后遣人尋找傳國玉璽的下落,至今杳無音信,有人說是末帝隨瑯琊王氏北渡京城時,將之扔去了大江,也有人說是被西楚人搶掠去了益州,多少年來眾說紛紜,并無定論。
但大晉立國這么多年,天子行的是自制玉璽,而非始皇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傳聞此玉璽被削去一角,后為人所補,但凡得此玉璽者被譽為受命于天,而登大位無此玉璽者,被譏諷為白板天子。
白板天子私下可以議一議,當眾說出來,謝暉是頭一人。
看來謝暉為了女兒,連命都不要了。
謝暉確實沒打算活著出正陽門。
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說服不了皇帝拒絕和談,
故而謝暉蠱惑人心,只道那傳國玉璽被西楚搶了去,這算是將了皇帝一軍,也讓王書淮師出有名,可謂是一箭雙雕。
倘若直接拒絕皇帝給王書淮賜婚,算是抗旨,連同士子請愿,懇求皇帝平定西楚,一統四海,則挑不出錯。
白板天子雖然戳了皇帝痛處,卻是事實,又不犯法。
皇帝拿謝暉沒轍。
值守的侍衛很快將消息稟報去奉天殿,皇帝氣得差點吐血,嚷嚷著要將謝暉捉拿下獄碎尸萬段。
剛升任禮部尚書的鄭閣老連忙勸道,
“陛下,萬萬不可,謝祭酒桃李滿天下,言辭間雖有莽撞之處,卻合情合理,陛下若殺了他,天下人不服,士子暴動,對局勢十分不利。”
不僅鄭閣老,其余大臣也否決了此議,那王書淮正在西楚邊境打仗,這個時候殺了人家岳父,不是寒功臣之心嗎,萬一將士沸然怎么辦。
前是士子,后是將士,皇帝如同被夾在粘板上的魚,動彈不得。
“那怎么辦,拒絕和談,以扛蒙兀”
這個時候,伺機已久的信王終于等到機會,越眾而出,
“父皇,兒臣愿領兵以拒蒙兀,給王尚書平定西楚爭取時機。”
自王書淮征楚,信王一直暗中尋找機會重新回到戰場,這回蒙兀增兵給了他契機,放眼整個大晉,對蒙兀最為熟悉的主帥便是他,只要蒙兀異動,皇帝一定準許他回到邊關。只是聽聞西楚和談,在使臣來京的路上,他又暗自做了些手腳,許了和談好處,收買其中一人,將和親人選定了王書淮,順帶再利用朝廷下旨逼王書淮貶妻為妾,以他對謝云初的了解,她絕不會坐實受辱,定會主動和離,但他千算萬算漏算了謝暉。
和談被攪黃,必須派重兵前往邊境抵御蒙兀,信王無疑是不二人選。
事情就這么定下來。
但謝暉徹底得罪了皇帝。
皇帝先準了謝暉所請,再將謝暉逐出正陽門內,以大不敬之名,剝奪謝家伯爵,也將謝暉貶為庶民,謝暉氣喘吁吁跪謝天恩,絲毫沒當回事,此舉雖然冒險,一幫著女兒拒了賜婚,二博得了身后名,此刻便是死了也無憾。
謝云初聽得消息后,坐在廳堂內克制不住落淚,父親這是險些喪了命。王書琴上前摟著她安撫,
“虛驚一場,化險為夷,嫂嫂可放心了。”
謝云初回到春景堂,吩咐林嬤嬤親自跑一趟謝府,確信謝暉沒有受鞭笞,這才放心。
事情雖是落定,謝云初心里仍有些疑惑。
過去王書淮每三日便有一封家書,這回出了這么大事,他杳無音信,何故
莫非為了大局舍棄了她,不好意思回信
又忖以王書淮的性子,不是回避問題之人,莫不是邊關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