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這次沒等一炷香燃盡,還剩一指寬,劉徹胡扯“先這樣,別中暑了。”不待兒子開口,劉徹叫枇杷等人準備熱水,令韓子仁和吳琢伺候兒子沐浴梳洗,他回寢宮洗漱。
洗漱后,劉徹該處理奏章了,可他腦袋空空。
春望不合時宜地提醒“陛下,半個時辰后有朝議。”
劉徹強打起精神問“今日商討何事”
“各地藩王不知怎么知道您有粒大飽滿的良種,愿意二比一同陛下換良種。您說此事您不可一意孤行。您不記得了”
劉徹想起來了,前幾日決定的事。
天下難得迎來和平,劉徹指望百姓安居樂業,好好交稅服徭役,給他攢出兵匈奴的糧草,自然不能跟所有藩王為敵。所以他不想換也得換。
兒子辛苦種出的良種,二比一太便宜他們。
劉徹身為帝王不好坐地起價,決定用廷議拖延時間。
此事公卿定然反對。倘若他不下禁令,不日廷議結果就會傳到藩國,屆時他的叔伯兄弟不舍得加價也不行。除非人在長江南,不需要小麥良種。然而多數藩王在江北,以小麥為主。
“朕記得據兒上四休二”
春望“第五日太子殿下學騎射。騎射可以慢慢學,陛下不希望殿下辛苦,允許他五天學一次。”
“今天是第幾天”
春望想笑“第三天。”
劉徹禁不住嘀咕“竟然還得陪他練一次。”
“奴婢叫人把冠軍侯以前住的房子打掃一番,陛下留冠軍侯在宮里住幾日”春望試探地問。
劉徹已經決定明年春派霍去病出兵匈奴,而衛青也該為他挑好兵卒了,霍去病當務之急是跟手下兵將磨合,到戰場上才能聽他號令。
“算了。朕的兒子,又不是去病的兒子。”劉徹嘆氣,“兒女都是債。太后說得很有道理啊。”
春望找出扇子為他扇風。
涼風過來,劉徹精神大振,趁機處理一些奏章。
不出他所料,三公一聽說藩王想換良種強烈反對。
公孫弘年邁多病,氣得咳嗽震天響,劉徹擔心他倒下去,令眾臣坐下。
公孫弘固執地站著進言“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堪堪坐下的大農令禁不住起身附和“陛下,據臣所知還有很多關中平民沒有換到良種。”
劉徹抬抬手令二人先坐,問大夫們此事怎么看。
個別幾個中大夫認為這是朝廷施恩的機會。
公孫弘看得一清二楚,他對陛下忠心耿耿,就算他明日病死,藩王也不敢動他兒孫。如今藩王被主父偃的損招拆的七零八落不足為懼,公孫弘也不怕他們合起來打到長安。
縱然全天下藩王沆瀣一氣,也不夠冠軍侯一人剁的。
何況大漢還有大將軍鎮守長安
公孫弘心里不滿直接開罵“那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幾個士大夫噎住,卻不敢反駁,蓋因公孫弘氣量狹窄,偏偏他又是百官之首,想收拾他們甚至不需要親自動手,府里養的門客就能叫他們滾出長安。
劉徹心說,朕出兵匈奴的時候也沒見你說匈奴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其實公孫弘也不反對同匈奴作戰,他認為可以打,但不能一直打,應當趁著勝利跟匈奴和談,用詩書禮樂教化匈奴。
劉徹不知道打仗勞民傷財嗎他也清楚。能叫匈奴聽話的唯一辦法是先打服他們。不然今年接受和談條件,明年會變本加厲侵擾邊關。
公孫弘對外不行,對內很精明。所以劉徹也就在心里嘀咕一番。劉徹不好當眾表態,面上只能誰都不支持,讓眾人再議議。
一些官員認為陛下不附和公孫弘就是認同他們的說辭,將將偃旗息鼓的幾個士大夫開始引經據典。
議到巳時左右,劉徹令眾人退下,三日后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