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不以為意地笑笑“父皇也沒要求你以后接受那樣的人。你以前說過,大漢之大,何止六郡。最不缺人。”
“那您還趁機教訓我”
跟你比起來朕的話少多了。劉徹心里這樣想,面上不顯,“朕是提醒你。不必在意他們。”打量一番眉頭微皺的兒子,“虧得你還經常教別人喜怒不形于色。朕真該帶面鏡子過來。”
太子閉眼,“以后書樓也不能去了。”
劉徹以前愛玩,也沒有像兒子這樣一到休沐就往外跑。所以劉徹權當沒聽見,更不會提醒他可以從考場南邊的路去上林苑深處。
天冷了但又沒有很冷,還可以上山狩獵。太子自己想到了。
不能去書樓,也怕再遇到女子向他示好,十月的第一個休沐,早早用過飯,太子帶著隨從前往上林苑深處,令期門侍衛隨他狩獵。
傍晚,玩盡興了,太子舒服了,也能靜下心來聽政以及幫老父親處理奏章。
劉徹依然嫌兒子廢話多。他看十份奏報,兒子才看到第四份。劉徹無奈地搖頭“以后你自己批閱奏章得批到猴年馬月”
“父皇,您看清了沒有”太子懷疑他一目三行。
劉徹確實一目三行。他心情好的時候看到請安奏章多寫一句。心情不好,要么一個“可”,要么一個“閱”。心情不好不壞,廢話連篇的就寫“閱”,需要他定奪也寫“可”。趕上他看中的朝臣的奏表他才會多寫幾個字。
經常劉徹十份奏章寫的字還沒有太子一份寫得多。
劉徹不禁說“難怪你有時候看著看著忍不住發火。一個字一個字看,沉浸其中不惱才怪。”
“孩兒也是怕看漏了。”
劉徹懂了,兒子沒看習慣。
這種心里的習慣確實得慢慢來。
劉徹又給兒子幾份。
太子驚得不敢信。劉徹挑眉“總共才十份,
累不著你。”指著自己左手邊,還有一堆呢。
然而等劉徹那堆奏章處理完,太子才看完。劉徹無奈地搖頭“你當繡花呢”
太子賣個耳朵給他“沒事了吧”
劉徹同他一起出去,太子回太子宮,劉徹到外面透透氣。宣室殿外風大,劉徹不敢待太久,片刻就進來令宮人煮茶,準備點心,他穿上斗篷出來遛彎。但也是在屋檐下來回走動。
遼東太守日前向京師稟報,他認為遼東的水稻比江南的香,請陛下品嘗。
劉徹清楚關東地廣人稀,太守不至于巧立名目搶奪當地平民的糧食,劉徹就回復“可”
算著時間也該到了。
其實已經到了。
入口的東西少府不敢直接呈給天子,他先胡亂挑幾袋打開抓兩把煮粥,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少府才敢向宣室殿稟報。
翌日廷議結束,少府留下,向劉徹稟報遼東的水稻已經到了。
劉徹令他交給膳房。膳房還不知道遼東的稻谷如何就先給太子一袋,又給東宮一袋禮輕情意重。
太子宮廚子原本想做太子愛吃的肉餡炊餅。剛剛蒸熟的炊餅外軟里香,面有嚼勁。太子除了吃菜喝湯,還能吃四個炊餅。廚子尋思著太子也愛吃炒飯,就決定改蒸米飯。
興許關東水土好,只是米飯香味出來廚子就感到口齒生津。
韓子仁習慣了飯菜的香味,可當他聞到米香依然忍不住過去問“什么米這么香”
“關東送的米。難怪殿下說,用不了幾年關東就能成為大漢糧倉。”廚子指著冒白煙的鍋,“還沒熟呢。”
韓子仁去茶室叫閉目養神的太子殿下。
太子移開手,睜開眼“聽見了。”
“殿下好像一點也不意外”韓子仁見他坐起來,半跪在地上為他穿鞋。
太子“孤是不清楚關東水稻如何。但孤了解地方官吏。不是好東西他哪敢請父皇品嘗。只是比南方的水稻好一點,他都不敢說關東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