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低溫尸城
東南地區的建筑窗戶,大多只有一層,且是最普通的玻璃,薄薄的墻體和玻璃擋不住入侵的低溫,很多人抖抖索索的裹著被子或是取過一旁的厚睡衣穿上,起身查看室內的溫度計。
看清室溫的時候,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溫度計壞了,又或是自己看錯了,溫度計中央紅色的溫度線已經降到了零下十幾度。
蘇城近五十年的冬季最低溫從未跌破零下五度,最靠近的一次低溫還得追溯到七、八十年前,那次降到了零下九度,史上最低。
可現在,溫度計上確確實實顯示著零下十四度,且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幾乎所有人都第一時間門去開了空調。
變頻空調的最低工作環境溫度為零下十五度,勉強能開,只是升溫效果比較慢,除霜的時間門和幾率會大大增加。而普通的定頻空調,在這個溫度下根本沒辦法制熱。
有些人不明所以,等了半天室內還是冰冷一片,只得翻找出厚實的冬衣,層層穿好,再鉆進被子,或是使用電熱毯和熱水袋,讓身上暖起來。
一時間門,整個蘇城的用電量大增,城東還好,街道建筑路面都是完整的,電路也正常。
城西就沒這么走運了,一些原本就老舊的小區狀況頻發,有的居民家里直接跳閘了,才剛工作沒多久的空調徹底停擺。
他們好不容易檢查完電路表,發現不是家里的問題,想要去樓下電表處查修,可才走到門口,卻猛然想起走廊上還有游蕩的感染者。
老舊小區不比那種高檔住宅區,單元樓一層通常沒有防盜門,有的建筑同一層有很多家住戶,走廊都是連通的,一家出了事,直接影響到整層的居民。
那些像惡鬼一樣的感染者聽到一點動靜就會撲到門板上,一邊砰砰的用力敲門,一邊用變調嘶啞的聲音發出含糊不清的辱罵。
每一下聲響都仿佛砸在他們心上。
白天都沒有人敢出門,更何況是光線昏暗的黎明之前。
有些區域建筑樓原本高大牢固,可惜位處商業區,出事時諸多民眾被勒令原地靜默戒嚴,他們分布在附近的辦公區、餐廳、咖啡廳、商場內部。一開始雖然食水不缺,但因為環境原因,沒辦法做到一人或是同行的一家人一個單獨空間門。
這些地方但凡有一人出問題,很快就會感染周邊的區域,然后再迅速朝外擴散。
驚慌失措的人群夾雜著感染者,造成的破壞難以想象。
桌椅傾翻,門被砸壞,窗戶破裂,明火燃氣引發了爆炸,爆炸破壞了水管、電路和墻壁,有些大樓甚至外墻破損,地板塌陷可只要大樓沒塌,同一棟建筑里,一定還會有其他的民眾躲藏在樓層深處。
他們斷水斷電,搜集身邊的資源,艱難的熬了數天,卻沒想到會迎來這場大降溫。
沒有電,樓里冷的像冰庫,非住宅區,身邊缺乏御寒的被褥衣物,他們只能繼續搜刮,連窗簾都扯下來將自己包裹取暖。
有的人忍耐不住,找到打火機,收集了文件紙,生火取暖。
但大多數人自出生以來從未在這種環境下生過火,經驗不足導致了意外頻發,燃燒物不足火堆自行滅了的還算走運,有的人在生火時不夠小心,火苗跳動,燎到了一旁的薄毯衣物,最終造成了無可挽救的火災。
如今的情況下,就算有人留著手機僅存的電量,撥打了消防電話,這被封鎖的城西深處,又哪里會有消防車趕來滅火。
早在梧州路的感染擴散之初,城西所有能調動的警力消防和醫護資源都已全部投入了救援行動。
這些人,一部分成了外面感染者的一員,一部分隨著撤離的隊伍去了城東,還有一部分,和他們一樣困在各種建筑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