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的腹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三字,可知為商王祖庚或者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
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婦妌的廟號。她善于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她也曾參與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系列王室活動,在卜辭中可見她征伐龍方的事跡。婦妌死后廟號為“戊”。祖庚、祖甲時期祭祀時稱之為“母戊”,廩辛、康丁以后則稱為“妣戊”或“妣戊妌”
天幕之下,有些有識之士的女子眼神微動。
商朝的王后竟然可以參與祭祀和征戰而且死后還可以有廟號生前甚至可以享受青銅禮器的供奉
夏商的歷史太過悠久,相關的書籍資料太少,以致于即使是秦漢時期比較接近的朝代,依然許多人對商朝的了解僅限于那些“紂王無道”的傳說。
而聽到天幕講述后,再聯想現在的女性,這不被允許那不被允許,動不動說是“祖宗之制”“自古以來”,可是明明不是自古以來就這樣
咸陽宮中,有些公主不甘心地擰住衣角。
未央宮,大明宮數位女性看向天幕的眼神更加火熱。
后母戊鼎重達83294公斤,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銅器,代表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水平
由于青銅禮器用于祭祀祖先,意義重大,所以商代開始在禮器上鑄造文字,被稱為青銅器銘文,又稱為金文,或者鐘鼎文、彝器款識。
商周時期,金文數量眾多,根據殷周金文集成統計,有銘文的青銅器達12000件以上,據容庚金文編記載,金文單字約3700字,已經識別的有2400字
“后人似乎對文字比青銅器的價值本身更看重”
咸陽宮中,淳于越看到后世人研究金文,難得有些欣慰。文以載道,只有不斷學習先賢,才能文明不絕。
“原來是為了研究歷史”未央宮中,董仲舒松了一口氣,“可掘墓還是不能忍”
“不肖子孫研究什么法典碑文,法典碑文有祖宗重要嗎”朱元璋罵罵咧咧。
不能忍,完全不能忍。
春秋戰國時期,是青銅器最后的盛世
東周時期,禮樂崩壞,青銅器不再需要作為重要的禮器使用。戰國時期,漆器逐步取代了青銅器
天上放出了黑底紅紋的漆器,有食器,樂器,禮器等等。
青銅有一個很大的缺點,質地偏軟,作為武器來說遠遠沒有鐵器鋒銳
青銅的成分里還含有鉛,作為食器、酒器來說,有毒,所以后來被漆器取代
含有鉛所以有毒
咸陽宮里,前朝看著手中的酒器頓時不香了,后宮的夫人們恐慌的去扔自己使用的鉛粉。
在民間,秦朝時生產力不夠發達,兵器農具依然會使用青銅器,百姓們聞言再看青銅器眼神又懼又怕。
古巴比倫后來被赫梯覆滅,戰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赫梯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鐵器兵器
赫梯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國家,它的戰車、戰馬和盔甲,全副武裝都是用鐵打造,面對當時還停留在青銅器和石器的古巴比倫,簡直是所向匹敵
劉徹又急又無奈“朕知道鐵器重要,你倒是把鐵器如何提升產量說出來啊”
西漢時期,鐵器逐步取代青銅器,劉徹自然知道鐵器比青銅器好用,軍隊如果全部配備鐵質兵器,打匈奴那傷害力翻幾倍。
可惜,鐵不夠用
劉徹初上位,政策還是依從文景之治時期鹽鐵寬松政策,諸侯國依靠著販賣鹽鐵富得流油,劉徹自己想給軍隊全部配備上鐵制兵器卻鐵不足。
他眼神微閃,雖然早就想削侯,現在要不提前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兵器已經出現。但當時制鐵業不發達,技術不成熟,價格昂貴,秦朝時也沒法完全配備鐵制兵器
秦朝,被漢朝覆滅后,漢朝生產力逐漸發展,鐵器也漸漸取代了青銅器,軍隊基本上全員鐵制兵器
嬴政秦被漢覆滅,很好,記住你了。
還有鐵制兵器,也記住了,早晚得全部配齊
劉徹先是松了一口氣,漢朝基本全員鐵制兵器說明他會有鐵的。
但是問題來了,鐵礦山在哪里現在他急需啊打匈奴正需要,急急急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