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方的交流中,不僅有和平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樣有著軍事碰撞
荊咕的語氣一變,背景音樂也變了。
從之前繁榮盛世的鏗鏘華麗,變得哀哀戚戚。
天幕下盡管還沒看到內容,已經預感到不妙了。
公元751年,大唐與阿拉伯發生怛羅斯之戰,大唐戰敗
雖然官方上表示,怛羅斯之戰后,阿拉伯沒有乘勝追擊,對大唐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大唐的影響力在周邊國家一落千丈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西域諸國倒向了阿拉伯
而這場原本不需要發生的戰爭,只是因為將領高仙芝的蠻橫無理
在戰爭的過程中,突厥還發生了叛變,這也是導致大唐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唐對藩鎮、對西域的掌控力,從這時已經開始失控
李隆基有點慌了。
怎么回事,剛剛不是還夸他開元盛世嗎,怎么突然就來掌控力失控了
而且聽起來,還只是個前奏
公元755年,即怛羅斯之戰大唐戰敗后的第四年,安史之亂開始
安史之亂也標志著,大唐由盛轉衰,從此走向末路
李世民“都是那李隆基他怎么回事”
如果說昏庸皇帝,那怎么打造的開元盛世
如果說開明皇帝,那又怎么會有安史之亂
原本可以快速解決的安史之亂,因為皇室父子奪權,以及皇帝的昏庸拖后腿,足足持續了八年
八年內亂,不但導致人口銳減,還導致戰后藩鎮割據,徹底無法挽回的局面。此后的大唐,不過是茍延殘喘
“陛下,我們的士兵是臨時征兵,沒有訓練過配合不當,只能防守不能出兵”
高仙芝、封常清在關中受命平叛,但大軍都在邊關,朝廷剛開始沒有軍隊,只能在關中和洛陽就地招兵,這樣根本沒有訓練的臨時兵素質差的根本不能上戰場。
但是李隆基不聽,還有小人不斷地進讒言。
“陛下,高仙芝和封常清必定是有異心”
李隆基親小人親到導致了安史之亂,怎么會突然就清醒。
所以他繼續相信,對大將下了無情的擊殺令“殺”
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位大將人頭落地。
天幕放出的畫面,皇帝明顯拖后腿。
可悲的是,這并不是第一例,如同每一個王朝末世,朝廷從不缺名臣名將拼命救國,更不缺昏庸無能還盡拖后腿的皇帝。
老將哥舒翰臨危受命,鎮守潼關。
原本守城有余,李隆基卻非要讓他出城迎敵,哥舒翰苦苦相勸“陛下,士兵疏于訓練,以城池為依,防守為主”
李隆基恐慌中,還夾雜著被背叛的憤怒,失去理智命令“出城迎戰,必須出”
副將不忍中,又擔心主將的生命,只能偷偷勸道“將軍,您想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后路嗎”
哥舒翰只能悲憤命令“出城”
因平時疏于訓練,加上不少士兵是臨時征兵,用絲綢財物征來的士兵良莠不齊,摻雜不少無賴地痞,根本算不上訓練有素的軍隊。
在城內防守還有依靠能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務,一旦出城,面對著準備多年兵強馬壯的叛軍,沒幾個回合,20萬唐軍大敗。
戰敗的20萬唐軍士卒爭相逃亡,以至于踩踏而死,尸體、傷者堆積在一起,堵塞道路,導致所有人都逃不出去。
最后,主將哥舒翰被生擒,被叛軍處斬,李隆基不顧一切,再次逃亡
據“中國古代人口記錄”顯示,大唐天寶14年,安史之亂發生的前一年,唐朝的人口創紀錄的達到了5300多萬
安史之亂戰后全國僅存1700萬余人,也就是說,安史之亂戰爭中人口死亡數量超過3600萬,人口銳減60
李世民剛剛還看得開開心心,聽到大唐三百年就覺得不妙,再聽到安史之亂,已經憤怒的不能自己。
直到現在人口銳減,直接一口鮮血氣得吐出來,身體不受控制地往后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