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韜是誰給朕記住他的名字
古代皇帝們為了避免自己死后工匠泄密,許多都會在陵墓建完后殺死工匠為了懲治盜墓賊,各朝各代對盜墓賊的律法都極為嚴格然而,都沒有什么用。
從先秦開始,就已經有了禁止盜墓的法律。
呂氏春秋中明確寫到,對于“奸人盜墓,以嚴威重罪禁之”。
漢初以黃老思想治國,漢武帝后獨尊儒術,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和寬仁的儒家思想,但在寬和的基礎下,對盜墓賊的懲罰依然很嚴重。
不僅“竊盜者刑”“發墓者誅”,帝王大赦天下時,盜墓賊也不在赦免范圍內。
唐朝時期,法律更加完善,唐律疏議被認為是華夏目前現存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東亞最早成文的法典。
唐律疏議中對“發冢者”有了明確的刑罰開挖墓葬者,判處勞役流刑;打開棺槨者,處以絞刑;盜掘然而尚未至于棺槨的,徒刑三年。哪怕是損害陵墓草木的行為,也要擊打一百刑杖和判處兩年徒刑。
而且,王公貴族的墓受到特殊保護,如果發生盜墓行為,看守者因為失職也會受到嚴厲處罰。唐朝時期,毀墓不僅僅是求財,還成了一種政治行為
比如李旦開棺毆打武三思遺體
李旦還是以仁厚聞名,有“三讓皇位”的美名,但是再看看李旦的鞭尸行為,以及他讓位的人他的兄弟,他的兒子。就知道,所謂仁義,不過是一種政治博弈。帝王的仁慈,也是看人下菜的,敵人如果相信了他的仁慈,就是被鞭尸的下場
李治哪里不太對
李顯不是當皇帝了嗎,怎么李旦也當皇帝了
李顯也只大李旦六歲,也不至于死了讓李旦繼位而且李旦更小,讓位也不至于給兄弟讓。天幕說他讓給自己兄弟,自己兒子,怎么回事
安史之亂平息后,盧龍節度使因為當地民眾依然對安祿山史思明崇拜,令人開墓毀棺。結果適得其反,以致于民意更加傾向安、史而背離朝廷。
還有李隆基不僅賜死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還大肆毀壞上官婉兒的陵墓,銷毀與二人相關的許多資料
李隆基晚年被軟禁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到過自己曾經毀人墳墓,結果自己草草下葬他篡改歷史時,不知道有沒有想到過,自己也成了后世文人口中愛情故事的主角
天幕上放出上官婉兒陵墓被毀的陵墓環境,而且陶俑簡陋沒有一件唐三彩,規制很低,壁畫全被劃破毀壞;
還有被發現的太平公主駙馬薛紹的墓,內壁也被毀,留存下來的就只有石棺床的石板,石棺床都被翻亂了。薛紹的棺木也不見了蹤影。
根據后世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毀壞的痕跡并不是現代或者盜墓賊,也不是因為時間導致的自然風化,應該是在唐朝時期,就出于政治目的進行對磚室、棺槨、墓室進行毀墓過。
唐玄宗位面,李隆基很難堪。
這些事他現在已經做了,哪怕想否認也沒法否認。原以為這件事只要他不說,百官不敢說,史書不敢記,就不會有人知道,沒想到天幕廣而告之,現在全天下都知道了。
殺了人還不放過,還要毀墓”武周位面,太平公主終于憤怒了,“我是他姑姑,薛紹怎么也算他姑父,太過分了
她本來見到李隆基能創立開元盛世還想著或許不爭直接讓位才是最好的選擇,沒想到,她愿意讓,但是李隆基不見得能讓自己活。
她難過地看向上官婉兒,一想到上官婉兒死后睡在那么小的陵墓里,一切信息都被抹去,就十分難受,甚至覺得對不起婉兒,因為李隆基是她侄子。
上官婉兒卻比太平公主更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