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把人殉寫入大明律的,就是他。
這相當于否認了他的治國措施,可這些是他特意從前朝總結,為了防止外戚、女禍而設置的。荊咕不會在意朱元璋是什么想法,開始介紹人殉的歷史。
人殉,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奴隸社會時期非常盛行,比如之前我曾說周朝廢除了人殉,現在查資料,發現并沒有。這是我個人不嚴謹沒有考據的錯誤,跟大家道歉一下,在此糾正,重新補充說明。
荊咕的道歉,讓古人反應各不相同。
有書生嘲笑“果然是女子,就算是后世女子多讀點書,同樣見識有限,錯漏百出。”
聽到的同窗怒罵“比爾等迂腐之人好,哪怕錯了也從不認錯”
也有人贊賞“做學問就是要精益求精,如此專研,方為求知之道。”
還有人好奇“后世的史料是什么人都可以看嗎還是說這女子本就不是普通人”
根據資料具體看來,在奴隸制早期的夏朝,因為奴隸制剛剛建立,繼續發展生產力,奴隸主需要很多奴隸從事勞動,因為這一時期人殉較少;
商朝信奉鬼神,入主中原后,早期人殉并不普遍,中晚期達到鼎盛。根據現在已有的兩千多座陵墓中可以看到,貴族墓中殉葬者多達幾百人,少則一二人。有的是活埋的生殉,有的是殺殉
周朝時期人殉之風依然盛行。西周早期的人殉甚至比商朝更為廣泛怎么會怎么會平民中的儒生感
到不可思議。
春秋戰國時期不是因為禮崩樂壞才有那么多人殉,周朝不是大同世界理想社會嗎,怎么也會有人殉
墨子節喪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說明周朝初期,人殉已經制度化了
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貴族中仍然流行人殉。比如齊桓公、晉景公、秦武公、秦穆公等諸侯王都曾死后傭人殉葬。秦朝從秦武公開始實行人殉,死后殉葬者多達六十六人
那么為什么秦穆公殺殉會被罵蠻夷因為,一般殉葬只是殉葬奴隸,而秦穆公殉葬了大臣,而且總殉葬炸多達一百七十七人。
奴隸,根本不被貴族看在眼里。周朝說沒有人殉,因為奴隸,不是人。
周朝實行分封制,從周天子往下,分封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而奴隸作為從屬品,跟牛羊馬一樣可以被買賣,也同樣可以殉葬。直到春秋后期,因為不合禮制被反對,改用木俑、陶俑代替殉葬
周禮早就有了,怎么周朝快滅亡時才提到不合禮制所以真實的原因,是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需要勞動力來發展生產。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從貴族流向民間,大幅度使用。青銅農具讓農業提高了生產力,青銅兵器也提高了戰斗力。
而最重要的,是從春秋到戰國,軍隊也從貴族和貴族門客的參與變成了平民與奴隸參與,從不殺俘虜交換戰俘,變成了殺俘虜以絕后患。人口大幅度減少,奴隸成了重要的勞動力。
這才是真正的原因,一個殘忍,又真實的原因。
百姓深深地被震撼到了,突然感覺自己好像知道了了不得的事。
難怪天子不讓我們娛樂也不讓做生意,只能種田服役,我們就是勞動力但也正是因為需要我們種地,才沒讓我們去殉葬
武帝時期,原本覺得勞役太重的漢朝百姓,突然發現這時期的好處。
進入封建社會后,仍然有人殉發生。在秦始皇去世時達到了頂峰。前面說過,秦始皇用陶俑取代人殉就是為了珍惜民力,為什么在始皇帝去世時又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