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一世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先后都當上了皇帝。
先是彼得大帝跟前妻的孫子彼得二世繼位,在位三年便病逝;然后是大女兒安娜,在位10年;最后輪到小女兒伊麗莎白一世,俄羅斯的伊麗莎白一世。
俄羅斯的伊麗莎白一世與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一樣,不僅同樣終身未婚,還同樣的強勢有為。
登基后,伊麗莎白一世恢復了彼得大帝的所有改革措施,參與了針對普魯士的戰爭,史稱“三條裙子”聯盟。
所謂“三條裙子”聯盟,是指三位實權女性的聯盟。
由俄羅斯的伊麗莎白一世,聯合奧地利的瑪麗婭特蕾莎女王和法國國王的情婦蓬帕杜夫人,一起對普魯士發動了一場著名的“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在歐洲整整打了七年,打得普魯士的腓特力大帝艱難抵抗,幾乎要自殺。
除了武力強勢,伊麗莎白一世的文治同樣出色。
她還很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創建了莫斯科大學,開辦了俄羅斯第一所美術學院。
經濟方面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還創辦了俄羅斯最早的銀行。
伊麗莎白一世因為終身未婚,后來把姐姐安娜女王的兒子接回來繼承王位,這也就是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迎娶的女人,就是伊麗莎白一世親自挑選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母親是女皇,兩個女兒全是女皇”
心動的已經不僅僅是唐朝的公主們,漢朝的,宋朝的,甚至是秦朝的公主們齊齊心動了。
原來,不是所有的公主都只能被安排一生,只能選擇跟大臣或者跟異族聯姻。
不是所有的公主除了婚姻和生育沒有其他選擇。
她們,
原來還有別的路可以走。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
是一個普魯士小公國的人。因為聯姻嫁到俄羅斯后改成“葉卡捷琳娜”,這個名字就是為了向“婆婆”伊麗莎白一世示好,向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葉卡捷琳娜一世致敬。
聽到這種改名法,武曌沉默了。
改成婆婆的母親的名字就是示好,那她當年要是跟李治示好,是得改成長孫氏的名字,還是太穆皇后竇氏的名字
不過長孫氏兩兄妹被長孫家族逐出家門,改名可能會起到反效果。改成太穆皇后竇氏的名字太奇怪了,李治大概會認為她大不敬,氣得連夜把她打入冷宮。
嗯,冷宮倒也不可怕,武曌有足夠的自信認為自己第一天打入第二天就可以出來,只是想一想那個畫面就有點搞笑。
西方與華夏的風俗完全相反,就是向誰致敬就會用誰的名字,而華夏是“為尊者諱”,要專門避諱地位尊貴者的名字。
甚至不光是名字,其他方面也要避諱。
比如唐朝時期的六部,“民部”在李世民登基后改為“戶部”,也是一種避諱。
唐朝時還不允許百姓吃“鯉魚”,因為皇室姓“李”。不過這一條百姓遵守的不多,該吃還是吃,大唐皇室比較開明,在這上面管的并不嚴格。
解憂公主聽到葉卡捷琳娜大帝原本是聯姻嫁到他國,瞬間肅然起敬。
原來聯姻公主還可以反攻成為女皇
那她是不是也可以不再糾結于日后會不會多次改嫁,權力拿到手才是實在的
就算大漢宗室瞧不起改嫁的和親公主,只要她大權在手,當著她的面,誰敢多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