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是第一次聽到,趙匡胤依然想罵人“丟人”
假如朱祁鎮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當朝太后是武后,還會有迎回朱祁鎮發生奪門之變嗎
“呵,這樣的廢物兒子,要來有何用”武曌親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就算為了名聲不能親手殺子,朕不能把他廢為庶人嗎還給他這種機會,后世的皇后太后果然沒什么權力。”
就算不射死親兒子,迎回親兒子也不會有他奪位登基的事,兒子不行自己上
人的需求物質需求,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生活在底層的百姓還處在渴望物質需求的階段,到了一定的年齡渴望傳宗接代就是生理需求,結婚生子后渴望有個知情達意的知己,就屬于精神需求。感情上不僅僅是愛情,是親情,是友情,缺一不可。
天幕下的平民百姓齊齊苦笑“什么精神,什么情感,能活著就不錯了。”
“就是,還講什么感情,能娶到媳婦,能養活孩子都不錯了。”
紅顏知己那是貴族才有的待遇,他們只想能活著,孩子也能活著,一大家子都好好活著,不發災荒不發徭役,過著太平年,就覺得天下大吉。
但是上層的貴族子弟們深以為然,尤其是一些紈绔子弟,大膽發言。
“沒錯,我又不缺女人,為什么不能找一個情投意合的知己我娘非說我那知己出身太低不能娶進門”
“我不缺兒子,為什么不能出去游山玩水要奮進有爹爹和長兄,要繼承香火有兒子,我憑什么不能出去仗劍行走江湖”
他們越說越激烈,最后被在旁邊聽到的長輩忍無可忍,當著眾人的面表演了一番“棍棒教育”,這才讓酒樓安靜下來。
身為皇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物質需求和生理需求。但是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誰來滿足
明朝殉葬,父親一去世,王妃和貴妃都要殉葬,孩子的生母給不了他親情,外戚不得干政而且身份低微聊不到一起。誰給他親情
從小一起長大的宦官。
朱元璋突然有些恍惚。
親情
誰給他親情
親情又是什么
家里很窮的時候,大家都忙于生計,每日在田地里忙忙碌碌,片刻不得休息。
盡管那時父母兄弟都還在,但是窮人家里哪里顧得上談論親情這么奢侈的東西,能活著都很勉強了。
饑荒到來后,爹娘為了把家里僅有的糧食留給自己,活活餓死,他才發現爹娘對自己如此疼愛,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擁有“親情”這種奢侈的東西。
可是已經太晚了,爹娘餓死了,兄弟也餓死了,他連親人都沒有了,哪里還來什么親情。
當了皇帝后,有了眾多兒女后妃,朱元璋覺得,自己重新擁有了親情,而且是很多很多親情。
他不想死后再次失去,所以死后也要有很多很多;
他覺得他的孩子們也是這樣想得,所以讓孩子們也按照他的要求至于親情,沒了親生母親,還有那么多“母親”,那么多妻妾,那么多孩子,哪里會缺。
又可以彌補親情,又可以打壓外戚,朱元璋自以為簡直完美。
可是現在聽到了天幕的質疑,原來生母是不可替代的,原來大明的宦官之患是他埋下的隱患。
朱元璋雙肩一塌,前所未有的疲憊一起涌來。
當宦官滿足皇帝的情感需求,宦官成為皇帝亦父亦母的親人,所以哪怕朱元璋下令不允許宦官讀書也無用。一代代帝王一次又一次為宦官打破陳規,這個時候怎么沒人說祖宗規矩不可破了
因為對帝王們而言,祖宗是虛的,但是宦官親人就在身邊,陪他們長大,是陪在他們身邊最久、也是最懂他們的親人。
明朝講究女子
無才便是德,只允許女子讀一些洗腦書,女子不善詩書不善歌舞也不懂時事政治,連一起出去散步都因為纏足走不了多遠,婚后如何跟丈夫聊天聊女四書嗎